不知何故,小时对火是极为偏爱的。
记得刚学会走路,最爱的地方,是跟在母亲屁股后面,摇摇摆摆去厨房。到了那里,会吃上香甜的一块烙馍,一口饭菜。更主要的,是坐在锅台下一块木墩上,看灶洞里的烧柴,怎样冒着血红的火焰,噼噼啪啪的燃烧。
这生火的,多为牛羊吃的麦秸c包谷草c土豆蔓,火焰大,红红的,烤着乌黑的锅底。将要完时,从旁边柴堆顺手拿过一些,塞进去,续上。记得有一次,锅台边忙碌的母亲,以黑牛卧者哩,红牛添者哩,尕媳妇门上安(窥视之意)者哩,这一话题,考我,问这里的黑牛c红牛各指什么,猜猜看,能否说上来。我低头静心想了一会,猜了一阵,许是年纪小,还是太笨,终没有答上来。最后,母亲说,黑牛是锅底,红牛是火苗,不正像一头红牛,伸着长长的舌头,一次次舔着黑牛一样的锅底吗?我听后,觉得母亲非常聪明,知道的多,说得形象,具体,一下子就记在了心上。
到冷风呼啸的深秋,不敢再动饲草了,怕一烧完,牲畜们要忍饥挨饿,空着肚子,皮包骨头的度过漫长的冬天。那时是生产队,社员忙,整天耕种c犁地c收割c碾场c挖路,有干不完的农活,抽不出一点儿空闲时间,来顾及烧柴这些小事儿。
我岁时,放学回来,叫上弟弟,背着背篓,出门穿过康广公路,走一百多米,到流川河边的树林,找寻掉下的枯枝。天已经很冷了,西北风呼呼呼呼猛烈刮着,树上枯黄的叶子,哗哗啦啦响着,摇来晃去,纷纷扬扬飘落下来。枯萎的枝干,呈黑褐色,筷子粗的c手指粗的c锨把粗的,随大风掀动,咔哧——咔哧——掉下来,落在茂密的草丛中,横七竖八,到处都是。
放好背篓,弯着腰身,或东或西,时前时后,绕来转去,一根根捡拾。眼前的捡完了,提起背篓,往前走几步,放好,继续捡拾。偶尔抬头,见树上枯死的干枝,胳膊一般粗,是最好的烧柴,惹眼得很,就是没有掉下来,无法拾到背篓里。我俩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围着转了一圈儿,仿如商量好了似的,一齐来到树前,双手紧紧抓住,使出浑身的劲儿,来回摇动,想把上面的许多枯枝,一根根摇下来,捡回家去。
枯枝料到即将来临的灭顶之灾,做好了应对的充分准备,牢牢抱住枝干,绝不撒手,不离半步,稳住阵脚,不想过早被抖落下来,让人们任意拿去,当木柴烧掉,变成灰烬。使劲摇了一阵,树上飘下无数枯黄的叶子,而那诱人的枯枝,随着大树摇动,只是随便扭了几下腰肢,悠闲的荡了会儿秋千,闹着玩儿,戏弄着人,根本没把我俩放在眼里,不给一点儿面子,立即掉落,让我们拾走。没多久,我俩体弱乏力,身上热乎乎的,额上渗出不少细密的汗珠,有点儿撑不住,无奈的停下来,仰面躺在地上,长长的喘着粗气。
过了会儿,弟弟跑到远处,用帽子端来一窝石头,鸡蛋一般大小,到我跟前,说,我们用石头抡着打,说不定能打下来。我听了,觉得行,立马站起来,一个个拿起,身子一斜,胳膊一甩,抡出一个弧线,狠狠打去,咔嚓——,没打中,偏了,石头落到旁边的枝干上。我们不甘心,相互鼓励着,比赛似的,你一石头,我一石头,咔嚓——咔嚓——,不停的抡打。灰白的树皮,打破了,成了一块块伤疤,渗着绿绿的汁水,一溜溜往下滴。打完了石头,又跑到远处,拾来,继续抡打。眼前的空地上,落下好多干枝,细嫩的枝条,没有枯黄的叶子,全铺在了地上。
有一次,父母拿着镰刀c麻绳,到老坟地里,割包谷去了。我和弟弟无事可做,就出了门,来到场边,悠闲的转悠。不远处的田埂上,长着一棵粗壮的白杨树,极为茂盛,两丈多高。树顶的枝杈上,有一个喜鹊窝,黝黝黑黑的,搭得极为精致,锅盖般大小。填窝用的各种羽毛c细碎的草茎c破烂的布片,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