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关注一件事情,时间就会过得很快 , 辩论一下子就过去了三个小时了,正反双方都各不相让,辩到最后,连柳风云等辩论前,都认为宽进严出的高等教育机制更适合中国现行的教育制度 , 经过辩论,他们都确信他们刚开始时错了 。
中国还是实行以前的教育制度好 。
因为 , 要改革,就必须要有方案,也要考虑其成败,以及成本,收效等 。
表面上看来,美国的教育要先进于中国,但是,中国现行的国力,可以与美国相提并论吗? 两个国家, 面积相差不大, 自然资源也相差无几,可是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四倍多 ! 因为人口基数大,加之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用钱的地方,遍地开花 , 一碗粥,给一个人喝,可以喝饱他,给两个人喝,也不致于饿死人, 可是给五个人,给十个 ,给百个人喝呢?
局长此时也是骑虎难下, 他刚开始时,也错估了此次辩论, 他以为, 通过辩论,可以存真去伪 , 结果会一面倒 ,然后自己宣布一下结果,也就是辩论的结果,同是也是李伟论文的结果就是了 。
刚开始时,他还有自己的判断, 越是辩论下去,他就越模糊 。 自己以前的判断正确吗 ? 是不是存在主观片面性 ?
他记得有一期的央视节目,一个关于财富及企业生存发展的栏目,主持人问一名著名的企业家,在他作重大的决策时,如何一下便可以看清楚这些决策的实质以及重点,疑点所在 , 以及这些决策存在哪些阶段的变化 。 这名著名的企业家略为想了一想,便回答三句很是经典的话:
第一阶段是: 见山就是水,见水就是水 ;
第二阶段是: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
第三阶段是: 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
这三句话说得多好呀 ! 第一阶段指的是, 刚刚接触到那个事物,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 ,因为这个表面是客观存在的, 所以就不存在什么其他别的看法,也不会对事物的实质进行探讨, 故判断很明确 , 见山就是山,见水就是水, 这是用眼的时候 ;第二阶段指的是 , 接触这件事件久了,对对以前的看法,有所改观,可以从多角度来审查这个问题了, 于是,看法也就动摇了 , 之前的看法对吗? 如果不对的话,错在哪里 ?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 为什么自己之前会这样看呢 ? 自己以前有没有犯过同样的错误? 等等,这个时候,他们对自己的判断,并不太信任了,此时,可能真的会一日三省其身,或者多方面听取别人的意见,此时是动脑的过程,也是成熟的过程,因为看的东西比较全面了,要知道,世无完事,人无完人 , 这个时候,就是疑惑产生的时期,为了解答这此疑惑,他们就必须成长 。 正是这种似是而非的看待事物观,才能使自己进步 。 所以,这个时候, 看山似山又不是山,看水似水而不是水了;第三个阶段指的是,通过第二阶段的了解与摸索,对事物的整体都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从而使自己的头脑越来越清晰 , 这个时候,迷雾散去,又可以见到事情的真相了,所以,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
局长此时正在第二个阶段中 。 他在第一个阶段中,也是倾向于反方的观点,那中国高等教育 ,应该是宽进严出的教育机制,可是一经辩论,以前他没有想到的,也没有看到的,都被正方给提了出来 ,正方从这个制度改变的可行性,以及改革后也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个一个进行揭露 ,他没有办法不接受 。
记录员则在飞快地记录着,如果说前一个小时还是大炮对大炮的远程攻击, 而后一个多小时,则是拼刺刀的肉搏战了 。幸亏这些参与辩论者,都是一些有素质的知识份子,要是换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