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与下属之间的隔阂。技术部门研发出来的产品,如何让营销部门了解产品的性能?领导提出的企业战略,如何让员工理解和贯彻?如果这些信息不对称,沟通不在一个水平面,那么就是常说的“驴唇不对马嘴”,就会耗损沟通成本,影响企业管理的质量与效率。

    有一次,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泛舟长江。忽然,苏东坡用手往岸上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岸边有一只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便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两人心领神会,不禁相视而笑。原来,他们无形中做了一副哑联。苏东坡的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的下联是:“水流东坡诗东坡尸。”这两人之所以能成为朋友,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离不开两人心灵相通的默契。要达到这种默契,就必然在沟通中处于一个水平面上。

    3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公交车上挤满了人。有一个戴着眼镜的年轻人,身上挎着一个书包,一眼就看出是个学生。他拿着一张地图在认真研究着,不时露出迷茫的神情。由于车上人太多,他收起了地图,从人群中好不容易挤到售票员旁边,不好意思地问:“请问还有几站到人才市场啊?”售票员是个四十岁左右的大姐,她抬头看了一眼年轻人,说:“你坐错方向了,应该到对面往回坐。”售票员说这些话也没什么,可是她还没说完,又说了一句多余的话:“你一个大学生,拿着地图都看不明白,还找工作啊!”

    年轻人尴尬地笑了笑,准备下一站就下车。这时候旁边有个大爷看不下去了,他对年轻人说:“你也不用往回坐,再往前坐两站换一趟车也能到人才市场,距离差不多。”要是大爷说到这也就完了,可他还没说完,他也说了一句多余的话:“人家是从外地来这儿找工作的,不认识路也正常,你一个售票员凭什么欺负人!”

    后面的事大家就可想而知了,售票员和老大爷你一句我一句地争论起来,从争论到争吵,最后双方骂出了粗口。最后这个年轻人忍不住了,站出来劝架:“你们二位都别吵了,我知道你们都为了我好,谢谢你们的帮助。”要是年轻人说到这就完了,可他还没说完,他也说了一句多余的话:“都说是文明城市,可为了这么点小事都能吵起来,这都是什么素质啊!”

    一些看似无心的话,有时候会像一根刺一样深深扎入别人的心里。有一个笑话,说的是一个人请客吃饭。客人张三c李四c王五都到齐了,唯独赵六还没有到。主人急了,顺口就是一句:“该来的没来。”张三听了,觉得主人认为自己不该来,于是走了。主人一看张三走了,顺口又是一句:“不该走的却走了。”李四听了,觉得主人认为该走的是自己,于是也走了。主人一看李四也走了,顺口还是一句:“我又不是说他们。”王五觉得说的不就是自己吗?就剩下自己一个人了,于是也走了。

    明太祖朱元璋曾经当众答应要提拔张融为司徒长史,但是,过了很久也没有兑现。张融虽然很想提醒朱元璋,但是觉得这样做又有失礼节。

    有一天,朱元璋外出狩猎,众官员无不兵强马壮地列阵以待,只有张融骑着一匹弱不禁风的马,在队伍中显得非常突出。

    朱元璋一眼瞧见,就召张融前来问话:“你是怎么喂马的,瞧它都瘦成这样了。”

    张融毕恭毕敬地答道:“臣每天喂它一石豆粟。”

    朱元璋相当诧异:“一石豆粟足以用来喂一队的马匹,马怎么还会这么瘦弱呢?”

    张融接着说:“启禀陛下,其实臣口头上是这样告诉它,但事实上没有真的喂它这么多。”

    朱元璋一听,立刻明白了张融的言外之意,想起了自己遗忘的事。回到宫中,立刻发布对张融的晋升令。

    说话是一门艺术,说得好,听者开心,言者得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