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个比喻:比如我们把门锁起来了,钥匙找到,才能打开家门。我们参禅就如同找钥匙,翻来覆去地去找念佛的是谁一一或是找‘讲话的是谁’也一样。我们天天讲话,讲话的是谁?大家能答吗?”
没人能够回答,毕竟原因没找到,没有参透。
“真正找到了,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那时你就会答了,但是这个答呢,不是一般的答,不是随随便便地答,不能随随便便地答。未证言证,未断言断,这个是犯大妄语的,不许可的。而我们如果能够真真实实地到了那个地方,它自自然会示现的,自己会找到自己。”
我脑海走神,浮现出山坡上远处看到的小镇,到了那地方,自然清楚,没到的,怎么说,都有错。
“不管开悟不开悟,今天大家在这里真真实实地参禅,一心一意地好用功,必定是有好处的。为什么?参禅就好比往家走,你今天也走,明天也走,一天到晚不停地走,总有一天会到家的。像过去那些一闻就开悟的祖师,那是因为他原本已经走到了家,或只差很少一点儿,一转过身来再走一步就到了家了。所以我们现在,不论自己是已经走了十里,二十里、一百里,都要打起精神来,努力前行。参禅这一法是祖师留下来的,过去有很多人开悟,得到这一法的利益,我们能够依著这一法去走,是一定不错的,或早或晚,我们大家都能到家。”
这只能够算是鼓励了,早到这七天?晚到一生不透?
“用功时有一点要记住,即切切不能有执著。宗门下是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一切都要斩得干干净净的,什么也不可得,哪怕有一丝一毫的挂念也不行。如果贪恋一个什么东西,这也就是个生死。过去古人讲:‘去年穷,不算穷,还有卓锥之地’——卓锥之地,就是过去老太婆纳鞋底用的锥子那么大的地方——‘今年穷,穷到底,卓锥之地也无。’我们参禅的人,用功就要用到这个地方,才是真实到家。”
其实,也就是身心都无立锥之地。
“好了,今天我就只讲了我自己的,也不知道你们各位用功用得怎么样。现在是十点钟,还有点儿时间。我的意见呢?大家有什么问题,最好提出来,我们大家一起研究研究,好吗?”
下面居然有人鼓掌,看来,问答式教学,是人人都喜欢的,哪怕在这佛堂之上。当然,问话的,我看都是老手。
第一个问话的,是一个居士,大约中年。“请法师讲一下,什么是开悟,开悟之后的境界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在茅篷那边,老和尚已经回答过,
松语文学Www.sywx8.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