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同孙甘露先生的《信使之函》。我们以为这一生的目标,是找到收信的人,完成上帝的使命。我们给这种使命赋予了各种意义,我们在送信途中得到了诸多感受,还有人写出理论上的攻略,但是,生命的真相,只是上帝骗了你。你根本找不到那个收信人,因为收信人,只是你自己。你一生的所以感受与体验,就是信的内容。     假如有人不相信这个上帝,偷偷打开信件,发现,那里面空空如也。     “觉后空空无大千”,主体与客体的对立消失了,意义和世界也就不存在了。整个大千世界,原来是空。如同那小说所描述的,你被梦骗了。醒来时,才发现,这个世界和我,原来只是梦一场。     庄子也有过这种怀疑,叫庄周梦蝶。那个故事,曾经让我思考过好多年。觉得,他的怀疑不是自作多情。人的存在,总是与其他事物相区别而来。总是以自己的想象和感觉而来。如果其他事物与自我混为一体,怎么办?     我当时有个设想,是不是我们同时存在于两个世界,当一个门打开,另一个门就关闭,反之亦然。     当然,六度的含义还包括禅定、布施和智慧。这里所说的智慧,大致上与悟性相匹配吧。反正,不是说的文章知识之类的东西。比如六祖,几乎是文盲,却成了一代宗师,并且影响了中国一千多年,现在,他的肉身舍利,还供奉在这块土地上。     “无罪福,无损益,寂灭性中莫问觅。比来尘镜未曾磨,今日分明须剖析。”     这段话,前两句,只用主体消失来理解,就可以。既然无人,那么就没有主体了。罪福无人来承受,这在哲学上好理解。但在实践中,这我明明存在,为什么说悟道后,发现不存在了呢?     损益也是一个道理,无法,没有外界的东西,那么,损益了什么呢?况且无人,无我,损益了谁呢?     为什么无人无法,因为寂灭。寂灭不是完全消灭,按上说,是本来就没有的意思。如同梦中的境界,当你醒了后,你发现,那些情景都没有。如此一来,你梦中的悲喜恐惧和舒适,都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寂灭性中,差不多是说本体了吧。众生本体,佛性本体,可以叫做寂灭性中吧。莫问觅,我想,有两个含义。第一,问了也白问,那东西,是语言回答不了的。第二个含义,是找不到,想回答的人,都找不到,怎么回答你?     我们找到一个东西,必须判断方位或者参照物。人法皆无的环境,如同虚空,怎么找到那个东西呢?没有参照啊。况且,即使你找到了,如何对问路人说呢?北方人说东西南北,是按世界方位说的,如果这个物理世界没有了,哪里来的方位?南方人说前后左右,是按本人的视角来说的,人都没有了,哪里来的立足点?     后两句,大概是与一个典故有关,弘学也在注释中说过。五祖将传衣钵,弟子们在墙壁上写的诗。其中有最优秀的神秀和尚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按佛法基本思路理解,人人皆有佛性,那么,内心都有明镜。只是这个明镜被尘世所污染,只要把污染的灰尘擦掉,就可以照亮整个自身,也可以照见所有世界。     这是不是,也是那店老板叮嘱我的:找到你自己。就是发现自心里的明镜,用这明镜照着这个世界,看到实相。     当然六祖的诗更高一筹。他不是一个识字写字的人,他口头吟诵,别人帮他写的。但是,这种更高层次,大概是无人无法的意思,我不好理解了。     “谁无念?谁无生?若实无生无不生。唤取机关木人问,求佛施功早晚成。”     这一段的理解,就更为困难。看了弘学的解释,也没有让我好多少。我也看过一些佛经,也读过南怀瑾先生的一些著作,大概知道,这是禅宗里面最主要的一个关节点。     无念无生,既然没有主体,那么,就如同机关木人一样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