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小受灯红酒绿的大s市的十里洋场熏陶的结果),从s市到边疆的姑姑比王小娟会打扮——其实,姑姑并没刻意的穿着打扮,可姑姑不管怎么随意的穿着,那衣服裤子的搭配,都那么的协调c好看,怎么都比一心想着怎么穿着打扮的王小娟穿的好看(姑姑的衣服裤子,都是自己做的),这让王小娟即羡慕又嫉妒。

    还有,工作中的王小娟,还是有不自重c轻佻的毛病,不但与来进货的人打情骂俏,还与那些个马锅头杵脚动手的。有几次,为了去与那个长得高大帅气的马锅头打闹,账都没记就走了。为这,姑姑曾批评了她。其实,姑姑是为她好,也只是随意的说:“玩可以玩,但账得认真记。”可她听不懂姑姑的话,她有点疑人偷斧的认为,姑姑是说她不正经。

    这不,“特殊时期”一开始,她便怂恿傻大个写姑姑的“大字报”,说姑姑是“死不改悔的走资派”。

    那“大字报”,当然是她代劳的啦。

    王小娟上师范时,心全用在了男女之间上,没好好上课,学习是一塌糊涂。所以,她写的那“大字报”,也就词不达意c乱七八糟的,更没有什么能让人感兴趣的子丑寅卯,人们也就不拿她那“大字报”当回事。而相反,有的人却在那大字报上看到了姑姑负责任c好的方面。那大字报上说,有一次,傻大个下班忘了锁仓库的大门,姑姑看到后就大做文章,批评傻大个,还批评了好几回。傻大个认为,姑姑只是帮他锁了下门,值不得小题大作,因为我们澜沧,是社会主义c无产阶级专政的天下,别说忘了锁,就是敞开着大门,也没有那个革命群众会进去偷东西的。

    他们说的对,那时,我们家的门就从没想起锁过(左邻右舍,好像也没锁)。

    不过,正像有人在那大字报的下面,用钢笔留言写的那样:“不是偷不偷的问题,而是该锁门的人的责任心问题。”

    除了王小娟,另外还有一个人也恨姑姑,那人原是货栈的出纳,因“手脚不干净”被开除了,她以为是姑姑在原来的门市主任老宋那告了她的状。而事实上,在老宋发现她“手脚不干净”后,报告了县百货公司的领导,想把她给送公安局。是姑姑帮她说好话,因为她爱人在修澜沧到西盟的公路时被石头打成了残疾,姑姑很是同情她。这样,县领导考虑到她家的特殊情况,才没把她抓去劳改的。可她就认定了是姑姑告她。用她的话说,姑姑不告,那只当过兵,没上过学的老宋,根本看不出她在账上做的手脚(其实,是老宋看到她偷公家的东西回家)。后来,在王小娟她们拉姑姑游街时,那人和她那带残疾的丈夫,还趁乱上去打姑姑。

    王小娟她们批斗姑姑时,曾无中生有的说姑姑贪污,根据是:“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

    其实,这一缪论,古就有之。传说,草根皇帝朱元璋最恨商人,认为“无商不jian”,商人都会“偷税漏税”。所以,他出台了打压商人的政策,把商人们弄得苦不堪言,有许多的商人也因此破了产。商人们的破产,引发了帝国的经济危机。为了说服朱元璋,有的大臣上了奏折,可被刚愎自用的朱元璋否定了,有的人还因此掉了脑袋。

    据说,朱元璋和宰相刘伯温有天微服私访,见到一壮汉正在肉摊上买肉。这时,过来了一女子。两人打招呼后,那女子也买了一刀肉。买好肉后,两人便相约一起回家。

    刘伯温便问卖肉的,说这两人的家在哪儿。

    卖肉的便指着走出城门去的两人说:“出城二三里。”

    朱元璋小时没上过学,当了皇帝后特别的用心读书。据说,南京城里家家过年贴chun联是从朱元璋时开始的。传说,有一年他上街视察,看过年是不是家家都贴了chun联。结果,有一屠夫家没贴。他便叫来问了。那屠夫说他不识字。朱元璋听后,叫人拿来纸笔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