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小河会议结束不久,他在绥德地区中共县委书记联席会议上讲话说:“两个边区1942年就统一过一次。这次是第二次统一,还由我来当牵头人。两地区的党和军队早就统一了,就是财政和行政不统一,今后一定要统一。如果不统一,很难支持目前严重的战争。”这可以说是贺龙对máo zé dōng决定的最明确的表态。在这次会上,他提出了造成两边区统一后方的具体想法,这就是:1.统一两边区的生产建设、金融贸易,建立独立自主的财政经济体系;2.加强当前工作的组织领导,有计划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精简后方机关,把多余人员组织起来生产,为前方服务;3.搞好土地改革,从根本上调动劳动人民生产、支前的积极xìng。可以这样说,这是他接受máo zé dōng指示后发表的一次简短的“施政纲领”。

    7月末,贺龙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把晋绥野战军的最后一个野战纵队——晋绥野战军第三纵队调拨给了西北野战军,以后,集中全部精力,组织力量支援西北解放战争。

    贺龙采取的第一个步骤,便是根据陕北战场支前的需要,在体制上进行改革。首先,把陕甘宁和晋绥两个区域的财政统一起来。具体办法是,由他亲自兼任西北财经办事处主任;两个区的银行、贸易公司进行合并,组成统一的西北农民银行和西北贸易公司。其次是将联防军后勤系统的财务和供给两部门合并,使军队做到财供统一,并在供给制度上突施统筹统支的方针。第三,在陕甘宁各地组织起各级兵站,由地区专员或县长担任站长,负责在本区域内筹粮筹款、运输、供给,使野战部队走到哪里,便可在哪里得到供应。这样一来,整个财政、供给系统便能更加有效地保障战争的顺利进行。

    8月中旬,中共中央为了迷惑胡宗南、掩护西北野战军主力在榆林以东的集结,máo zé dōng让贺龙、林伯渠率领后方机关大模大样地移往黄河以东,给胡宗南造成解放军主力东渡黄河的假象。他刚刚率领后方机关在胡宗南部队的追击下,渡河到达山西临县沙原村一带,máo zé dōng便发来一封急电:“请迅速分赴各县动员粮食,只要有七千至一万担粮食,即可保障作战计划之完成。”没过几天,8月27日,中央军委又发来电报:“野战军南下,已无粮食携带,着从速令绥德、延安两地区沿途筹粮。”

    粮食!粮食!封封电报都是向他要粮食的,真是急如星火。看来,能否保证粮食供应,成了在西北战场能否取胜的关键。

    然而,陕甘宁、晋绥缺少的就是粮食。

    当时;西北野战军共约六万人,中共中央、陕甘宁边区机关、学校及游击队约二万人。据计算,这八万人每月需用粮一万六干石,这还不包括河东晋绥地区的部队和地方工作人员所需粮食。但是,这两个地区处于黄土高原、土地贫瘠,农业生产落后,产量很低。guó mín dǎng军入侵陕北,“胡祸”横行,破坏极其严重,加之年来陕北和山西北部雨水不调,旱灾严重,粮食的收成仅有丰年的四、五成。贺龙在西北野战军前敌委员会的一次会议上,谈到这方面情况时,说:“陕甘宁边区胡宗南部队到处为祸,大片土地荒芜,供给异常困难,加上天灾,绥德地区就有四十万人缺粮。河东的灾荒也很重,朔县、神府、平鲁基本上没有收成。岚县稍好,也只有二成的收成。”

    缺粮严重,情况紧急,到哪里去解决陕北战场急需的粮食呢?

    一封封电报,犹如千斤重担,压在贺龙心上,都快使他bàozhà了。最后,却逼出两个字来:“借粮”。

    向哪里去借?兄弟解放区啊!他们有的都比我们富。这年9月,他通过周恩来向晋冀鲁豫解放区要了十万石粮,可是,路途遥远,哪有力量前去运粮?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