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沈世和、林皋,巴慰祖等受其益传。朱简明代一位最有远见卓识的篆刻家之一。他编辑《印品》,亲手摹周至元明玺印,并加评点,其中涉及到玺印的篆法考证,章法研究,辨别印章的真赝,匡正印作的优劣,对《印薮》和当时名家作品进行批评。编辑《印品》历时14年,改名为《印经》,提高了当时的篆刻艺术水平,使明代篆刻艺术进入创新阶段。他广交有学识朋友,篆法和刀法很独特,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如“麋公”,创立了“修能派”,清代中叶丁敬及浙派受其影响较大。经过近百年篆刻艺术的探索,到了清代,中国印章艺术流派纷呈,篆刻艺术达到了空前发展。程邃安徽歙县人,居南京十多年,清初移居扬州,擅长金石考证,收藏甚富。他以钟鼎文、篆融于印中,打破了印学界长时间久无生气的局面,如“徐旭龄印”,使歙派周围的巴慰祖、胡唐、汪肇等人形成了新的流派,后来的邓石如受其影响。丁敬浙江杭州人,深入研究金石学,收藏甚富,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刀法突变,切刀的刻法使浙派有明显的变化,章法用字上在篆隶之中出新意,边款用单刀而入,以刀代笔,并著有《武林金石录》等理论印集。当时追逐者很多。有“汪鱼亭藏阅书”印。其中“西泠四家”有丁敬、蒋仁、黄易、奚冈。“西泠后四家”有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合称“西泠八家”。西泠印派是指久居杭州的篆刻群体,这个印派从乾隆至咸丰一直称雄于印坛,前后有一百多年。这一时期印坛人才济济,是百花齐放的时期,浙派的兴起,续而名家辈出。邓石如安徽人,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遍览周秦汉金石铭碑善本拓片,从中汲取营养,提出了“以书入印,印从书出”的篆刻新理念。在章法上分朱布白,“疏可走马,密不容针”。在篆刻上以刀代笔,将书法融入到刀法之中,提出“计白当黑,奇趣乃出”的美学观点。并著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等,在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印如“江流有声断岸千尺”。他的大胆实践,独树一帜,推动了篆刻艺术迅猛的发展,比较突出的有包世臣、吴熙载、吴圣俞、徐三庚等,称为“邓派”。其中再传弟子吴熙载,书、画、印皆能,继承邓石如的书入印观念,发挥自己特长,并有所创新。赵之谦浙江绍兴人。其工诗文,研究金石,文字碑帖鉴赏等,精国画,为清末写意花卉的开山之祖。赵之谦初入印坛受浙派丁敬的影响,刀法、章法都在浙派基础上兼收秦汉诏版、汉镜文、钱币、砖瓦、封泥等碑碣文物中汲取精华然后融入印中,自言:“古印有笔尤有墨,今人但有刀与石。”他刻的印,笔划舒畅,书韵刀趣,淋漓尽致,在边款上将佛龛造像、动物图形、篆书、魏碑刻入印款是具有突破性的创举。如“仁和魏锡曾稼孙之印”,后世称为“赵派”。黄世陵安徽黟县人,书、画、印艺术成就很高,在学习浙、皖篆刻风格的基础上取法汉印,融入金文,独树一帜,以“印外求印”思想立意创新,印以平正方直汲取吉金文字,将治印与边款融为一体,格调高雅,如“黟山汪氏”,世称“黟山派”。吴昌硕浙江安吉人,诗书画印无所不精,他博览古今名碑名帖,遍游江南拜师学艺,书法以石鼓文入手,精研秦汉古玺、封泥、权量、诏版金石文字,将其融入印中,用刀苍浑,章法虚实自然,以绘画、书法、篆刻高超艺境,纵横驰骋在海上艺坛,形成了吴派印风,如“一月安东令”。门人有吴藏堪、徐星周、王个簃、沙孟海等。当代印坛受影响有:陈师曾、赵石、陈米丁、齐白石、钱瘦铁、朱复戡、邓散木、来楚生等。印章自殷商时代发端,从实用走向了艺术欣赏,它以中国独有的书法——篆书字体为主要载体,以金、银、铜、玉走向了琳琅满目的印石世界。经过三千年的历程,由实用转为了欣赏艺术,篆刻艺术以独有的工具,笔、墨、刀、石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艺术,中华瑰宝。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