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印章经过秦汉鼎盛期的发展,又经过数千年的延伸,到了隋唐印制发生了重大变革,直至清代后期,官印的格式遂渐退出了印章历史舞台。唐太宗李世民酷爱书画,使鉴赏印流行于当时社会中,如“贞观”ep。由实用印章转向篆刻艺术可以是荷初露尖尖角。宋徽宗没有尽到皇帝的职责,但他确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他“从艺而弃政”,使中国书画印章艺术在这个时期已孕育了新的信息。唐代印谱的编纂和宋代印谱的大发展,古典印式被文人认可,鉴赏汲古收藏盛行一时以及新印材的发现都为文人治印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在唐宋元时期,印章从实用到欣赏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唐太宗酷爱书画,出现了“鉴赏印”和“斋馆印”。士大夫效仿流行当时。二、宋徽宗本身是一个艺术家,词句印、吉语印在宋代得到了发展。三、唐、宋文人喜用表字、字号印。四、书法理论启导印论,唐宋书法理论与元明清印论的发展及篆刻艺术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五、唐、宋、元为明清研究印学、金石学创造了良好的沃土。六、宋、元、明、清收藏汲古金石学兴起,“印宗秦汉”思想以及篆书流行对篆刻发展有促进作用。七、宋、元押印在民间开始流行。八、新印材出现,文人开始自己治印。九、宋元书画收藏盛行,作品上钤盖姓名印、别号、斋室、鉴藏、词句闲章印。十、作品在用刀、布局、篆法、印文方面各具艺术个性,后人效法,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从以上我们能够看到,唐宋元篆刻艺术确雏形,在元代吾丘衍印章理论的指导下,直到明清印的流行,都是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明清篆书的复古传承,使篆刻艺术得到空前的发展,也是篆刻艺术的第二次高峰。第一次高峰是汉代印章,前者主要为实用,后者为欣赏,前者为印工制作,后者为文人治印,是质的变化。关于文人治印的第一人是谁,有许多法,如米芾自篆治印如“米芾”,元赵孟頫篆文印工刻制的圆朱文,如“松雪斋”,元王冕用花乳石刻印如“王元章氏”。无论谁是文人治印第一人已不重要了,而是开创了文人治印陶冶情操的印章全由文人自己刻制创作完成。众多文人直接参与治印迎来了篆刻艺术的春,至明末清初迎来了中国印章史上的又一个**——篆刻艺术的勃兴。明代篆刻队伍不断壮大,人数之多达二百多人,使得一批风格相尽的篆刻家诞生,加之当时社会格局的变化,文人集居,便产生了流派印,也直接影响清代。明清篆刻流派,主要以区域地名划分为主。明代三桥派、雪鱼派、泗水派、娄东派、修能派等。清代歙派、浙派、邓派、赵派、黟山派、吴派等。这些派别印人大都位于经济发展期的徽州、苏州、扬州、杭州、南京、福建、上海等地区,并出现了一些职业书画篆刻家。明代文彭系文徵明长子,曾任南京国子监博士,有幸得到四筐冻石,其篆刻颇具书卷之气,典雅平和,如“琴罢倚松玩鹤”,开创了我国篆刻史上流派“三桥派”,开篆刻流派艺术之先河,有“继往开来之功”。受其影响,他的门下何震、苏宣、金光先直到清初还有很多印人拜倒在他的印风之下。何震师宗秦汉,锐意创新,“下群起而效之”,如“笑谭间气吐霓虹图”(明吴名世《翰苑印林》)。他创立了“雪鱼派”世称皖派,安徽、福建、浙江等地域受其影响,其中沈千秋、吴午叔、吴孟贞、梁、胡日从、邵潜夫为其重要成员。苏宣在观摩大量的古玺印基础上,“始于摹拟,终于变化”。篆刻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创立了“泗水派”,如“我思古人,实获我心”,程远、何通、姚淑仪、顾奇云、程孝直等为其派中印人,清初程邃、清中叶邓石如也受其影响。汪关原各东阳,后因得到一方“汪关”汉印而更名,这也是明代时中国文人注重秦汉古文化的潜在文化素质之所在。汪关刻印直追秦汉,刚中寓柔,当时求印的人很多,如:“子孙非我有委蜕已矣”,因居地被称为“娄东派”,其儿子汪宏,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