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五十人,名诗三百首。”其中有fù女诗十九家,不但为诗集收录女子诗开了先例,也给fù女对中华文化事业的奉献作了充分的肯定;其二,是为虽未通过或参加科考,但其作品和能力都有一定社会影响的历史人物,如李贺、贾岛、温庭筠、陆龟蒙等十人奏请,追赠为进士名誉或赠官。在这个问题上的重要意义有三:首先是体现了韦庄对当时科举中重试卷,轻能力弊病的纠正;其次是将选才仅以评判试卷为标准,扩大到与文化人能力相关的作品(当然包括质量两方面)及社会影响上;其三,从选才目的上,由单方面为朝政负责,转向兼顾为考生个人发展着想。

    五十六岁。光化三年(900)十一月,宦官发动了宫廷政变,囚禁昭宗,假拟圣旨,立太子裕为帝。听到这个消息后,韦庄真的绝望了。其《赠云阳裴明府》:“已闻陈胜心降汉,谁为田横国号齐。”(田横,秦末起义首领,不肯称臣于汉)证明她已下了投靠王建的决心。王建非常高兴,当即命她为掌书记。据《唐诗纪事》载:朝庭“寻召为起居舍人,(王)建表留之。”

    韦庄入蜀后,以保地方平安为已任。抚民方面,在任掌书记(相当于现在的办公厅主任)期间,有一个县令扰民,韦庄上书于王建说:目前“正当凋瘵(病)之秋,好安凋瘵;勿使疮痍之后,复作疮痍。”即不要使百姓生活雪上加霜的意思。在此兵荒马乱的年月,难得还有人为民着想,一时间被传为美谈。王建就此而任用韦庄为起居舍人。

    在避免内战方面,韦庄又做了两件大事,一是阻止了蜀皇以“思为祖上报仇”为名征讨朱全忠,避免了发自于蜀内部的主动战争。如天六十岁。元年(904)8月,昭宗被朱全忠所杀,“高祖(王建)颇内怀兴复”,韦庄遂“以兵者大事,不可仓卒而行”进行劝阻。天三年(906)韦庄被任以西蜀安抚使。

    二是识破了朱全忠yù吞并蜀的诡计,避免了来自外部藩镇的被动战争。“梁(朱全忠)复通好高祖(王建),推高祖为兄”韦庄笑着说:“此神尧骄李密之意也(指李密投降李渊,后为李渊所杀一事)。”

    六十三岁。天佑四年(907)三月,唐王朝正式寿终正寝,哀帝被迫将皇位“禅让”给朱全忠,建国号梁,改元开平,以开封为国都,史称

    后梁。韦庄闻讯后,本着维护一方安宁的原则,与诸位将领共同劝进王建说:“大王虽忠于唐,唐已亡矣,此所谓天与不取也。”于是,率官吏民众大哭三天后,拥戴王建即皇帝位。韦庄从此晋升左散骑侍,判中书门下事等官。据《十国春秋》蜀国:“凡开国制度,号令,刑政,礼乐,皆由庄所定。”这一系列举措使得蜀地在最小程度上减轻了战乱之患,可谓功不可没。次年韦庄被委任为宰相。

    六十六岁。开平元四年(910)韦庄身退归隐[72]。

    六十七岁。约开平五年(911),她暂名为“多情”,意yù去泉州,途经桃林场,得识韩[73]。此后,又游寓了桃林蓬壶[74],离开泉州,“多情”迫不及待地赶到婺州李氏园去寻找李亿[75],当“多情”得知李亿已去了洋川一带,又急匆匆向洋川(今陕西洋县)赶去,在此与李亿破镜重圆[76]。

    六十八岁。乾化二年(912)春天,后梁太祖朱晃(全忠)派遣光禄卿卢等出使蜀,为调停蜀岐战事来到洋川。卢拿出地图选择入蜀路线,正好被路经此处的多情看见[77]。秋天,(912)多情处理了贯休的后事后,就打算去洛阳再次应试。此时朱友杀死后梁太祖朱晃,假造诏即皇帝位。朝庭发生变故,政治形势动dàng,多情就先来到岐山(今陕西岐山)暂避一时[78]。又来到了“醴泉”(今陕西麟游)[79],离开醴泉院,多情再一次回到长安,来到从前曾经住过的咸宜观旧址[80]。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