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以外,韦庄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似乎并不刻意隐瞒自己xìng别。如《对梨花赠皇甫秀才》:“且恋残阳留绮席,莫推红袖诉金卮。”《南邻公子》:“醉凭马鬃扶不起,更邀红袖出门迎。”《边上逢薛秀才话旧》:“也有绛唇歌白雪,更怜红袖夺金觥。”《对雪献薛常侍》:“门外寒光利如剑,莫推红袖诉金船。”《冬日长安感志寄献虢州崔郎中二十韵》:“宅后绿波栖画,马前红袖簇丹。”等,都以“红袖(红衣女)”作为自喻。洛北三年,韦庄为吴秀才生下了一双儿女,其诗《与小女》云:
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
此诗形象地描叙了韦庄的女儿咿呀学语,因为衣服没有花饰而哭泣的趣事,也表现了韦庄对女儿小小年纪竟然能辩知物件好赖的惊异和无法满足女儿物质需求的愧疚,如实地记录了母女俩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相关诗作还有《忆小女银娘》、《勉儿子》等)
但是,平庸的家庭生活并没有将韦庄的思想就此束缚,她时常把政局放在心上。其《洛北村居》:“无人说得中兴事,独倚斜晖忆仲宣。”就抒发了没有人同她一起谈论僖宗返回长安,重振国威之事的郁闷和孤独。值得注意的是,明明韦庄是和吴秀才在一起为什么说是“无人说得中兴事”呢?如果说句中“仲宣”(王粲)指喻李亿,那么与李亿相比较而言,吴秀才虽能在生活上对韦庄嘘寒问暖,呵护有加,却不问政治,胸无大志,是典型的居家男人。生活在一起后,韦庄才发现与之并没有共同语言,对于这种情况在诗中只是没有明说罢了。对政治漠不关心,自然也帮不上韦庄什么忙,这就是导致若干年后与吴秀才分手的根本原因。
韦庄诗《北原闲眺》云:“yù问向来陵谷事,野桃无语泪花红。”其中“陵谷事”喻指当前黄巢起义的形势,其“野桃”即自喻,其意是一提起当前国家的危难形势就伤心难过。挥刀斩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如其《晚春》所云:
花开疑乍富,花落似初贫。万物不如酒,四时唯爱春。
峨峨秦氏髻,皎皎洛川神。风月应相笑,年年醉病身。
韦庄诗《对梨花赠皇甫秀才》亦云:
林上梨花雪压枝,独攀琼艳不胜悲。依前此地逢君处,还是去年今日时。
且恋残阳留绮席,莫推红袖诉金卮。腾腾战鼓正多事,须信明朝难重持。
在此诗中,韦庄对皇甫秀才倾诉了对“多事”(战争)已经难以“重持”(支撑)的心绪。难过归难过,忧愁归忧愁,其《赠戍兵》:“汉皇(僖宗)无事暂游汾(奔蜀)”句却显示,她对时局还持有一定的信心。
作为一个书生,在洛阳人生地不熟,能生活下去就很不错了,在此情形下她心里还装着国家,装着人民,这就是好样的。所以,为国家,为人民办事只是迟早的事。
自打韦庄在青龙寺得到僧人的开导后,但凡遇到心情不好的时候就总想着到寺庙中去游览散心。在洛北,她听说登封县篙山南麓有一个颍源庙是一个十分清幽的去处,便前去拜访。
在嵩山南麓的少室山和熊山间的峪谷中,有一汪野花簇拥着的清澈泉水,就是颍河源头珍珠泉。这大概就是颍源庙之名的来源,但颍源庙的意义却不仅仅就在这一点上。据传这里曾是尧舜时高士巢父和许由的隐居之处,也是春秋时郑庄公听从大夫颍考叔的建议,掘地见母故事的发生地。在汉代,任侠好客的大将灌夫,政绩卓著的黄霸,以清高有德行闻名于世的东汉荀淑、韩韶、陈、锺皓四县令都曾在此。据现时稍近的还有前朝间奇异之士邢和璞,好黄老,善心算,也卜居在这嵩颍间。他作颍阳书,据说能了知人的终身之事。
进得庙来,韦庄在庙主处了解了上述历史传说后,方知这颍源庙并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