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其中《庄》之尚玄,《列》之贵虚,稍助于政而无益于民。故特荐《孟子》以替代,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益于明君、民之道,利于固国。其:“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以明仁政,利于民生。其:“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是为孝悌,利于齐家。三者并驾齐驱,吾朝固而兴矣!

    果不其然,当年应试,出了两件大事。这头一件,据《旧唐书•宣宗记》载:大中九年(855)科举考试期间,举人虞蒸、胡简、党赞三人,科举考试找关系无门,结果找到了黄续之、赵弘成、全质三人,这三个人也没什么好的办法。经过密谋,竟然胆大妄为,伪造堂印(相当今教育部大印)、堂帖(文件),事先约定好,让黄续之身穿绯色衣衫,冒充官员把伪造的文书送入主持考试的礼部贡院。如果此举使得虞、胡、党三人中第后,好处费是一千六百贯文。结果正月八日,被礼部贡院的人识破捉拿。御史台据黄续之等招供,认定此案涉嫌四大罪名,其一,伪造公章罪;其二,伪造公文罪;其三,伪装官员罪;其四,私闯官府罪。奉旨依律法处以死刑。

    第二件,该年三月份,在宏词科制举的考试中,因题目泄密,主持考试的官员们受到御史台的举报,刑部侍郎裴谂被降职为国子祭酒,刑部郎中周敬复被罚二个月俸禄,刑部郎中唐枝被降职为处州刺史,监察御史冯颛也因为监督不力,被罚一个月俸禄。已经登科的十人,连同其考试成绩一并作废。

    虽然没有证据证明上述事件是温庭筠的提示,然而,他在应试落第后,遂被聘为方山尉的事实又显然说明其中必有一定的原因。否则凭什么让落榜的温庭筠去任方山尉?然而,温庭筠的苦心并没有白费,大中十年,谏言中的部分内容被报批。但是,其中关于以《孟子》替代“道举”的谏言却未被实行。仔细分析一下,一,保持“道举”是李唐王朝崇尚道教的重要特征;二,不以《孟子》为科目是因为它有损于统治集团的利益。总体来讲,是与礼部官员们的价值取向格格不入,所以它的不被采纳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那么,温庭筠赴职方山后幼微有什么反映,他们之间的关系该怎样保持,请看下章分解。

    注:

    [1]一、广开言路;二、废百戏散乐;三、请为皇太子及诸王慎选僚友。高祖阅后大喜,用其为治书侍御史,并赐帛三百匹。

    [2]娄师德主管营田十余年,取得了积谷数百万斛的巨大成就,获得武则天的嘉奖。

    [3]长安元年(701)任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州大使,治边有方。后因参与平息皇室内乱有功,以兵部尚书复同中书门下三品,封代国公,兼御史大夫,持节为朔方道大总管。

    [4]他曾上书唐玄宗李隆基,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纠正重内轻外风气;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

    [5]唐玄宗时,每当临近科考,豪门权贵互相串通,结为朋党,在科场之外形成多股势力,称之为“棚”。

    [6]贞元年间的一次科考,主试官权德舆按排陆参在外接受请托。韩愈所荐尉迟汾、侯云长、韦纾、沈杞、李翎、侯喜、刘述古等七人全都登第。就连崔群、杜牧、李商隐、卢肇、王维这些才子,也是因场外有梁肃、吴武陵、令狐等高官的力荐,才中榜入仕的。

    [7]元和年间,科场请托之风尤盛,以致出身寒微的考生纷纷被挤下榜文,无权无势人家的子弟几乎与榜无缘。人云:‘yù入举场,先问苏张,苏张尤可,三杨杀我’。‘苏张’即苏景文、张元夫,‘三杨’是指杨汝士、杨虞卿、杨汉公。

    [8]杨国忠儿杨暄,落榜,杨国忠大怒:“我儿何处不富贵,岂籍一名为鼠辈所卖耶?”遂取杨暄为上第。

    [9]张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