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江抗击登陆之途,又因日军pào火猛烈,尤其是作战区域均覆于日海军舰pào火力网及空军攻击航程之内,中国军队无力控制海防、空防,且坦克、重pào等攻击武器较敌相差甚远,伤亡惨重,因而在浴血奋战、逐地争夺、控制要点的战斗过程中,在双方增兵廖战的力量消耗中,渐次失去优势,被迫转攻为守,战役由此进入了一个更为艰难、惨烈的时期。

    毫无疑问,这一阶段的到来,是日本帝国未曾想到的。本来,在日本军方的眼中,中国军队是不堪一击的。但是,一月来激烈战斗的事实证明,当日本侵略者打开“潘朵拉的盒子”,把瘟疫播撒到中国人民头上的时候,也给战线绵长、兵力不足的自己种下了恶果,追求“速决战”的梦想并未如愿以偿。中国军队的顽强出乎意料。日军既然不想立地成佛,自然也不愿放下屠刀,而只会将其举得更高。因此,淞沪战役打响不久,日本在积极向上海派兵增援的同时,于8月17日召开内阁会议,决定“放弃以前的不扩大方针,等划战时形势下所需要的各种准备对策”。8月20日,日本首相近卫文公开向报界宣称:日本政府决定以武力解决中日冲突。下旬,近卫文和陆相杉山先后声明:“今日日本唯一之途径,为痛击中国使之屈膝,而不再有主战之精神”,并尽可能采取措施,“决不陷于中国的长期战争的策略中”。日本视淞沪战场的长期战争为陷阱,并非没有道理。为了摆脱可能由此引发而出现的全盘战略上的被动局面,日军加快了增兵淞沪战场的步伐。

    8月下旬以来,日军上海派遣军的部队陆续抵沪。到9月中旬,登陆的日军计有:陆军第3师团、第9师团、第11师团和第12师团的一个联队,及重藤旅团(以日本驻台湾守备军编成,旅团长重藤千秋少将),配属坦克、轻重pào兵、工兵等独立联(大)队。其在沿江口岸登陆后,即投入战斗,于压迫中国守军的同时,逐步向内陆扩展。

    在淞沪战场的第3战区各集团军逐步转入战略防御。

    9 月13 日天不亮,第18 军第42 旅代旅长郭汝瑰少将就出现在南塘口的阵地上。阵地周围,许多部队已在陆续后撤,身旁的一位团长禁不住问道:“旅长,前方的部队都在后撤,我们呆在这儿很危险呀。”

    郭汝瑰一边检查阵地构筑情况,一边回答道:“战区长官部正在调整部署,友军的后撤是为了重整战线。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尽可能长时间地守往脚下的阵地,迟滞日军突进,为友军建立稳固的防御体系争取时间。”

    天际渐渐显出太阳的光芒,远处的天上几十个黑点愈来愈大,那是日军的飞机。郭汝瑰等人刚刚钻进旅指挥所,雨点般的zhà弹就在前后左右zhà裂开来。郭汝瑰面对死亡的威胁,笑着对手下的参谋们说:“今天是我的生日,有这么多日本人给我放pào祝寿,自感洪福不浅。”说笑间,一颗pào弹正落在指挥所上,弹片横迸,尘土飞扬,房顶上的瓦片稀哩哗啦直往下掉。多亏郭汝瑰戴着铜盔,“丁当”一阵响声过后,郭汝瑰要来纸笔,准备写遗书。

    日军按照以往的模式,先pào击,再冲锋,战斗异常激烈。郭汝瑰命令1个团在正面阻击,另1 个团作预备队。日军不时突破阵地,但每一次都被守军发动反冲锋夺回。几个回合下来,部队伤亡极大,1 个团冲锋3 次就打掉了一大半。充当预备队的第84 团第1 营营长宋一中,带了一个营反冲锋,被日军打了下来。先后在日本陆军军官学校和中国陆军大学毕业的郭汝瑰,一改平索极富修养的儒雅气度,两眼红得怕人,命令手下士兵将来一中捆绑起来qiāng决。宋一中不甘心这么去死,苦苦哀求给他一个为国捐躯的机会。获准后,宋一中身先士卒,带部队再次冲杀上去,不顾一切地把阵地夺了回来。也真怪,人想找死的时候,却偏偏碰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