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4/6)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本事,后来还是回来了,刘邦也没有怪他(汉初时不重视干部的廉洁问题,只重视有没有反心,陈平分金,刘邦一点都不在乎,萧何自律,刘邦反而疑神疑鬼)并且他后来确实干到了两千石~_~)

    从定义中可以看出,太中大夫没有具体的人钱权力,主职是”掌论议”,就是站那儿耍嘴皮子,出点子,放在今天,大致等于是于是智囊,参谋一类的人物,其权威性则视皇帝对他们到底有多大信任。但在秦汉时侯,这个职务已经是干参谋能干到的顶点,是最高一级的参谋了。

    在汉朝,干过这个职务的名人着实不少,譬如说服尉陀归汉的陆贾;曾使西域,通丝绸之路的张骞;改制汉法的刑法专家张汤;还有,那位大名鼎鼎的卫青卫大将军,在任车骑将军,出击匈奴之前,干得也是太中大夫。

    无论怎么说,以贾谊的资历来说,这实在是非常了不起的重用了,上面说得那些人,除了卫青是外戚(就是皇后的亲戚,可以统称为”小舅子们”)身份,有卫子夫罩着外,其它人都是千辛万苦功成就之后,才被封到这个官位,那都是酬功的意思,而贾谊做为一个尚无寸功于天下的人竟可以干到这个位置,可以想见皇帝对他的信任,但,朝中官员在私下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也并不难想象。

    那个时候的贾谊,还根本没有去操心这些事情,他只觉得热血沸腾,一门心思全是”人以国士待我,我当以国士报之”之类的传统中国价值观,决心要干出一番事业,以报答汉文帝对他的信重。

    而,他的悲剧,也是自此而始。

    中国古代讲究”立功立德立言”,就是说你有功劳不行,还要做表率,光做表率还不够,最好还能有思想,给写出来,让见不着你的人也能学习或者是了解(在这一点上,我们比西欧中欧那些斧头骑无鞍马的蛮子和南欧那些光裹块白布,一不小心就袒胸露乳的裸奔男强了不知几千几百倍出去,可惜几千年下来,写得多,烧得也多,后来又故步自封,屡失其机,结果现在居然被那些家伙反过来骑在头上腆着脸说什么文化传统真是一想到就火大,说远了,不提不提。)贾谊既然有志于政,当然也有自己的一套政治理论和指导思想,所有这些,被很集中的体现在了他的《新书》里面。

    看看,这个人是不是很嚣张,自己的政论集子居然叫《新书》,那别人的算什么?老思想?老冬烘?

    但,反正,正如前面所说,贾谊这家伙在做人上,是一向都不怎么管这些事情的。

    目前流传下来的《新书》一共有十卷,全部是政论,从小标题上就能看的很清楚:过秦,藩伤,大都,服疑,权重,制不定,威不信,匈奴,铸钱,劝学反正是只要你皇帝要操心的事我就论,政治军事,经济人事,统统都论。

    (顺便说一下,这一点我倒一向不欣赏,常窃以为乃中华文化陋俗之一,要知道”术数有专攻”,那有真的百科全书啊?未下深功而议,又怎么可能切用合节?可惜几千年流风不减,至今还时时在电视上看见一些名人在乱讲社会教育,或是当红戏子想要教年轻人怎么作人,每见,必有忍不住想闯进去掴其三百的冲动。)

    《新书》的完全结集,是在贾谊生命的最后阶段,且没有注明各篇幅分别成于何时,所以在目前的这个时间里,只能透过一些侧面的史料结合汉时大事迁变来推断《新书》中的那些内容是成于他第一次入朝期间。

    对这一时期贾谊的政见,太史公是这样告诉我们的:”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这些,的确是很重要,也早就该有人做的事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