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翻译:大道荒废,才有仁义。智慧出现,才有大伪。六亲不和,才有孝慈。国家昏乱,才有忠臣。)
(备注:1c上段讲大道不废,世人浑然处事;大制不割,圣人无为处事。该段承接上文,讲大道废,则世道不再浑然一体,有清明必有黑暗,有仁义必有不仁,则世人不再无为处事,则智慧出,奸诈现。善恶美丑共存于世,故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2c“大道废,有仁义”。大道为何会荒废?且让我们从《庄子》中寻找答案:
1《知北游》曰:“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
此为原因一。“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意相同;“知形形之不形乎”,与“生之所生者死矣,而生生者未尝终;形之所形者实矣,而形形者未尝有;声之所声者闻矣,而声声者未尝发;色之所色者彰矣,而色色者未尝显;味之所味者尝矣,而味味者未尝呈”其意亦相同。
2《人间世》曰:“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原因二:道不欲杂。清净无为可近道,《天地》曰:“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故《缮性》曰:“缮性于俗学,以求复其初;滑欲于俗思,以求致其明:谓之蔽蒙之民。”所以说,离世俗越近离道就越远,越造作就越不能得道,佛家人讲“佛就在心中”,缮性于世俗而求道如同缘木求鱼。好名则道德丧失,争夺则智慧突显,智慧与名声看似人间至宝,是行走天下之利器,实则为凶器,不可尽行与天下。所以说,正人先正己,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者绝非好人,那些父母过世不去守孝而忍痛留下搞科研者,妻子生产不去床前守护而坚守岗位拧螺丝钉者绝非善类,这类人可存于世间,不可显于天下。
3《缮性》曰:“乐全之谓得志。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今之所谓得志者,轩冕之谓也。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者也。寄之,其来不可圉,其去不可止。故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今寄去则不乐。由是观之,虽乐,未尝不荒也。故曰: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原因三:本末倒置。本段也可归为原因二,此处单独拿出。“寄之,其来不可圉,其去不可止”即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名利金钱权利是谓也。世俗之人却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倒置之民一言以蔽之。
4《知北游》曰:“有问道而应之者,不知道也。虽问道者,亦未闻道。道无问,问无应。无问问之,是问无穷也;无应应之,是无内也。以无内待问穷,若是者,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乎大初,是以不过乎昆仑,不游乎太虚。”
意思是:有人问道而应允的人,他不知“道”。即使是询问“道”的人,也没听闻“道”。大“道”无问,发问无回应。无问却去发问,发问就没有穷尽;无应却去回应,是没有内应。以无内应对待无止境的发问,外则不能观察宇宙,内则不知大初,所以不能越过昆仑,也不能逍遥于太虚之境。
无内即内心与道没有呼应。“道无问”,道为最大,无所不包,但凡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