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仂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仂而后挂。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翻译:大衍之数是五十,有功用者四十又九。将四十九根蓍草分为两束,用以象征天地。拿出一根挂于两束之间,以象征天地人三才;以四根为一组分数一束蓍草,以象征四时;将余下的蓍草放置于一边以象征闰月;每五年再一次闰月,所以再将另一束蓍草的余数放置于另一边,之后将两边蓍草合在一起挂于两束之间。
天为一c三c五c七c九,地为二c四c六c八c十。天数有五个,地数有五个,五个数字相合而各有和数。天数之和是二十五,地数之和是三十,所以天地之数是五十五,即是用以成就变化和感通鬼神的依据。“连山”“归藏”“周易”同是如此,只是文明依托的基础不同,此事后提。
占成乾卦所用蓍草数为二百一十六,占成坤卦所用蓍草数为一百四十四,共计三百六十,与一个年度天数相当。占成《易》上下两篇所用蓍草数为一万一千五百二十,与万物的数目相当。所以用分二c挂一c揲四c归奇四个步骤成就了《易》,四个步骤为一变,经过一十八变而完成一卦。八卦为其小成,由此引申,触类旁通,天下的事就襄括其中了。彰显道神之德行,所以可用以应对人事,辅助神灵。孔子说:“通晓变化之道的人,就知道神灵的所作所为了。”
备注:1c“大衍之数五十”,《易》中没有专门的解释,历朝历代各有不同看法,有认为大衍之数即为天地之数,故大衍之数应为五十五,更多则从各种数理入手,将其相加得出五十。其实,要想弄清本意,必须从根源入手。《易》之六十四卦来自于后天八卦重叠,后天八卦则来源于一次天地巨变。天地有巨变而后有《易》,故而占卜的原则是不动不占,有变化才可以进行占卜。
再看八卦的前身——河图洛书,先说河图,白点为天黑点为地,故而天为一c三c五c七c九,地为二c四c六c八c十,天数有五个,地数也有五个,天数之和是二十五,地数之和是三十,所以天地之数是五十五,不过它反应的是上古时代。但细看该数字,阴阳很明显是不平衡的,既然不平衡就必须变化,有变化然后有《易》,即文中所说“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再看洛书,这是地球重归阴阳和谐后的状态,以天为中央,黑点与白点都是二十点,天地之间达到了和谐,然而其数之和为四十五,这是个不和谐的数字,原因在于在天地的层面,天数五缺少对应,《内经》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因此加上地数五,共计五十,这就是大衍之数。
来看后天八卦,后天八卦代表天地之间的万物取象,坎为一,坤为二,震为三,巽为四,乾为六,兑为七,艮为八,离为九,其数共计四十,唯独缺少五,五为中央,八卦本身和谐,若天数有五,地数也该有五,这样天地之间与天地本身便达到了平衡和谐。衍,有满之意,从数理分析,天地之数,从一至九,九为数之极,天地合十,数满则复,复则如初,天地又重新运转。故所谓的大衍之数其实就是天地之间阴阳和谐之数,同时也是现在的天地之数。
2c“大衍五十,其用四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