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留人一线生机,“易”有变化之意,而“一”指的是天地未分的混沌状态,“一”是恒久不变的,故而要取出一,取用四十九。
3c“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二即天地,挂一则有人,你道为何天地其数若干,人之数只有一个,那是因为这个“一”代表着占卜之人。
4c“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三百六十,当期之日,是以气数来讲;三百六十五,当期之日,是以天度来讲。《六节藏象论篇》曰:“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覆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
另,闰月是中国农历的名词,农历因为是阴阳历,要同时兼顾月亮和太阳,每个月都要保证十五或者十六是满月,所以每个月大约是2953天,阴历又有大小月之分,大月30天,小月29天,所以一个农历平年天数为三百五十三c三百五十四或三百五十五天三种情况,这样一年年累积下来,会和季节脱节(因为地球公转周期是365天),故而五年两闰。
5c“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世界物种多样,人类总有触及不到的区域,比如高空,比如深海,但以《易》算,万物之数共有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种,千万不要对这个数字有所怀疑,《易》与天地齐平,以明万物之情状,故二篇之策以当万物之数。
此乃天地阴阳和谐之数,时代发展到现在,由于人类暴力贪婪,逐渐打破和谐与平衡。据预言里讲,该时代正处于与另一个时代的交接,则世界正处于从一个平衡走向另一个平衡的过渡。所以《周易》对于这个时代的占卜就行不通了。简单来讲:从河图到洛书的变化,即是《周易》成立推演的依据。上古天地之数是五十五,阴阳并不平衡,不平衡就要变动,最终结果又回归阴阳平衡,这就是《周易》成变化而行鬼神的依据。推而小之,放到个人身上,若是处在一个平衡之中,那么自然无需变化。平衡一旦打破,就必须变化,直至达到另一个平衡为止,故而《易》可提供明示。但如果一个人反复无常没有定性,就没有平衡而言,那么即使卜卦也没有意义。《礼记·缁衣》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为卜筮”。如今,因为人类主动性的提高与科学的发展,干预自然的能力也越来越大,又打破了目前的平衡,证据有很多,比如虽然物种有新生有灭绝,但物种的灭绝已远大于新生;比如各国男女比例的失调,我国尤为明显,后果有多严重想必不用我多费口舌。既然不平衡,那么《易》就不能作为推演的依据,自然需要变动,直至达到下一个平衡,等待新的圣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设卦观象而后重新演易,新《易》即可推演平衡后的世界。若是一本《周易》可以万世永传,那《连山》c《归藏》为何被《周易》取代呢?天地有所变,“易”同样要变。若要问这种变化源自何时,大概是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吧。
7c“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所谓“可与佑神”就是辅佐神掌管世界,这是人类的使命,同时也是“我的出现对这个世界意味着什么”的终极答案。
8c《周易》原本便是卜筮之书,以下为《周易》卜卦方法的介绍,今人一般称作大衍筮法,是《周易》原文中载入的唯一筮法,要学《易》先学筮,下面来看这最古老也最标准的筮法:
第一步:选择一处洁净的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