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独无俞焉。黄帝曰:少阴独无俞者,不病乎?岐伯曰:其外经病而藏不病”除开其原因,你也知道了,心是五脏六腑之大主,所以不会生病,故而邪不能入,阻滞于心之包络。科学也证明了,只有心脏是不会得癌症的,心跳动着,人就活着,所以早时候医学界以心脏停止跳动作为判定人死亡的依据;你也知道了,为何一心想死的人是无论如何也救不活的,因为心藏神而主神明,心伤则神去,神去则人必死。同样的,科学也证明了,意念可以改变人的健康,即好的念头会让你远离疾病,俗话也说“好人有好报”。

    其二:只有手太阴c足少阴c足阳明是跳动不休的。《动输》曰:“黄帝曰:经脉十二,而手太阴c足少阴c阳明,独动不休,何也?岐伯曰:足阳明胃脉也。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

    黄帝曰:气之过于寸口也,上十焉息,下八焉伏,何道从还?不知其极。岐伯曰:气之离脏也,卒然如弓弩之发,如水之下岸,上于鱼以及衰,其余气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

    黄帝曰:足之阳明,何因而动?岐伯曰: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出顑,下客主人,循牙车,合阳明,并下人迎,此胃气别走于阳明者也。故阴阳上下,其动也若一。故阳病而阳脉小者为逆,阴病而阴脉大者为逆。故阴阳俱静俱动若引绳,相倾者病。

    黄帝曰:足少阴何因而动?岐伯曰: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邪入腘中,循胫骨内廉,并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其别者,邪入踝,出属附上,入大指之间,注诸络,以温足胫,此脉之常动者也。”

    前面讲人迎与寸口若引绳,这里也阐述了原因,故而也可知五藏与六腑相表里,《九针论》曰:“足阳明太阴为表里,少阳厥阴为表里,太阳少阴为表里,是谓足之阴阳也。手阳明太阴为表里,少阳心主为表里,太阳少阴为表里,是谓手之阴阳也。”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经脉与呼吸的关系,它们也有规律可循,《平人气象论篇》则有更详细论证:“黄帝问曰:平人何如?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日死。”

    那么常人的经脉动作一成不变么?答案是否定的,《经脉别论篇》曰:“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息劳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可知生活起居,特别是人的情志对于经脉都有变动的影响,所以保持平静的心情对于身体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千万不要不以为然,这是人体的运行机制,跟随自然变化的规律生活人便可形气相得而脉象平稳,且看人体四时正常的脉象,《平人气象论篇》曰:“黄帝问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岐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耎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

    帝曰:夏脉如钩,何如而钩?岐伯曰: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

    帝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