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湿地濡衣。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静。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寒衣。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肺病者,下哺慧,日中甚,夜半静。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焠燱热食c温炙衣。肾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这是五藏在五季疾病的传化,而且说明了其日中症状c禁忌与补泻方法。至于天干地支与五行五季的对应关系及原因还请大家仔细领悟《天元纪大论篇》c《五运行大论篇》c《六微旨大论篇》等重点篇章。
《玉机真藏论篇》曰:“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弗治,肺传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痹,腹中热,烦心出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弗治,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弗治,肾传之心,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瘛。当此之时,可灸可药。弗治,满十日,法当死。肾因传之心,心即复反传而行之肺,发寒热,法当三岁死,此病之次也。”是以风邪从五藏的传化上具体分析病情的转移,以及适当的治疗方法,以及预判人的生死。
不过这是人在正常情况下疾病的传化,而实际生活中人们忙忙碌碌难免受到各种影响,尤其又以情志的变化影响最大,使其病情不按正常传化而加重。《玉机真藏论篇》曰:“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或其传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卒病矣。因而喜则肾气乘矣,怒则肺气乘矣,悲则肝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及其传化。传,乘之名也。”所以保持一个良好的平静的心境,病重则传化减缓,病轻则身体自动调节病愈。
也许你会说,真是笑话,人类本就是靠情感维系的社会,是人难免会有喜怒哀乐,我们本来生活艰难,现在你居然连喜怒哀乐都要剥夺,真是混蛋。你能想象一个没有喜怒哀乐,没有情感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吗?
我想说是的,人类社会的终极形态,是一个安静而愉悦的世界(我指的是心境),那是人类进化的的方向。另外就不得不提宗教了,我们虽然不懂宗教教义,但宗教存在的最终目的,或者指引人所走的道路,与该终极社会形态不会相差太远,只是有的走了一半,有的走了大半,只是教徒从不能理解。最次,摒除杂念,抛弃,却实实在在对身体的健康,以及人的寿命起到积极地作用。《生气通天论篇》曰:“故风者,百病之害也,清净则肉腠闭,阳气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反之,如果造成身体大虚,而此时又有外邪突然侵入,造成严重影响,后果怕是凶多吉少。《玉机真藏论篇》曰:“急虚身中卒至,五藏绝闭,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如堕溺,不可为期。其脉绝不来,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脱,真藏虽不见,犹死也。”如果现真藏脉,人也是必死无疑。至于何谓真藏脉,我们在后文解释。该段上文又有叙述,是对于疾病传化c是否可知以及判断生死之期的总述:“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