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
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地势不同便会导致天气不一,哪怕是同一种病,也会因自然的原因导致病灶不同,故而治疗方法与出处大相径庭。《内经》网罗天地博大精深,是一门杂合的学问,当人们开始尝试去理解它时,便触动了这庞大学问的一个分支,所以你很难理解诸如“东方之域,天地之所生也”c“盐者胜血”等许多语句很正常。也许现代的学问,你学艺术不必懂得数学,学物理不必懂得音乐,但若要全面深入了解《内经》,也许你要懂得《周易》c《老子》,或者还有《庄子》c《山海经》,甚至是道家的佛家的重要典籍,反之亦然。但那又是几座难以翻越的大山,希望大家不要望而却步,且继续看下去。
那么引起疾病的原因是什么呢?《经脉别论篇》曰:“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很明显,人生病起于过用。所谓过用,就是人们常说的过于勉强自己。不仅仅是身体,也包括精神。当人过于勉强自己时,身体的抵抗力就会变差,然后病邪便会悄悄侵入。权威调查发现,女性的平均寿命要高于男人,科学家们提出过许许多多的原因,但这个原因是最主要的。如今世界的价值观,使得男性总是要面临比女性更巨大的压力,无论身体还是精神,因此常常太过于勉强自己,面临疾病风险的可能性更大,更容易伤害身体,因而造成短命。
《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同样的,病邪也分为“寒暑燥湿风”五大类。《玉机真藏论篇》曰:“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可知风邪是生病的最广泛原因。
普通人的医学观点,生病的原因很简单,就是病原体,这是最普遍的认知。其实含有病原体而不生病,或者携带病原体而不发病的情况非常普遍。虽然两种观点表面上看似不同,但实际上是一样的,只是落点不同,一个是生病的原因,另一个是生病的结果。阴阳是世界的本质,本质的变化自然会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生病也是同样的,所以便有了中医与西医两种医学。我不必做什么高深的解释,现实生活中有人告诉你吹风受凉感冒和中了感冒病毒你的理解是一样的。那疾病又是怎样传化的呢?
《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粗略的阐述了病情四季的传化,讲到了疾病的蛰伏与发生。《论疾诊尺》曰:“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故曰冬伤于寒,春生瘅热;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肠僻;夏伤于暑,秋生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是谓四时之序也。”是上文简单的解释。
《藏气法时论篇》曰:“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