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通行元气,是人体元气升降出入、通达脏腑组织的道路。三焦为脏腑功能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空间,成为机体物质交换、物质运动发生的一个重要场所,三焦通则元气达,三焦畅则元气和。于是,《难经》关于命门-元气- 三焦的理论,便构成了贯通一体的以元气为中心的独特理论体系。
2.2四关主治五脏病与脐关、膈关
2.1 三焦为元气通行之所
元气是人体诸气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在人体究竟是如何布散、流通的呢?《难经.三十一难》早已明确指出:“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难经.三十八难》曰:“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难经.六十六难》则称“三焦为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从《难经》的这些论述可以看出,三焦是诸气上下运行的通路。其中元气自下而上运行至胸中,然后通过肺的宣发、肃降和朝百脉的功能运行至全身。
以后历代医家对三焦的部位、形态,特别是功能作了相关论述,如《难经注疏》解释三焦之焦乃“骨肉藏府空隙之会”;《类经》认为三焦为“气之出入通道”;而《中藏经》则把三焦的功用表述得淋漓尽致:“三焦者,总领五脏、六腑、荣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三焦之气和则内外和,逆则内外逆。”
由以上论述我们得知,元气通过三焦这个“有名而无形'的道路,布散到全身上下表里内外。三焦通行元气,是人体元气升降出入、通达脏腑组织的道路。三焦为脏腑功能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空间,成为机体物质交换、物质运动发生的一个重要场所,三焦通则元气达,三焦畅则元气和。于是,《难经》关于命门-元气- 三焦的理论,便构成了贯通一体的以元气为中心的独特理论体系。
2.2四关主治五脏病与脐关、膈关
九 针十二原》记载:“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其中“四关”具体内容,我们在考查历代医家论述,结合十二原穴划分(肺、 心、肝、脾、肾各有两个原穴,及膏之原鸠尾、肓之原脖胦)、《难经》关于元气在人体运行的记载及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认为四关是指腕、踝、脐、膈四部位,是元气经过、留止和汇聚的地方。对相应原穴或部位进行刺激,有利于激发人体之元气。
元气自下而上运行至胸中,然后通过肺的宣发、肃降和朝百脉的功能运行至全身。元气在输注、经过、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即“四关”中的腕关与踝关。
上文我们已经提到,元气是“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是“人之根本”,而腕、踝、膈、脐四关又是元气经过、留止和汇聚的四个部位,位于这四个部位的十二原穴就是脏腑元气汇集之处,所以十二原穴也就自然可以反映全身元气和五脏的情况,并可以治疗五脏之
疾,这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已经有了明确论述。
那么,除十二原穴外,腕、踝、膈、脐这四关又是如何治疗全身五脏疾病的呢?关于腕、踝两关,十二原穴都位于腕、踝附近,现代总结出来的腕踝针疗法就是腕、踝两关可以治疗五脏之疾的最好证明。关于脐关,现在关于脐疗的论文已达数千篇,专著20余本,可以治疗包括五脏在内的全身疾病。关于膈关,其部位即是膏之原鸠尾穴所在之处,又称“心口”。在《灵枢.师传》记载:“岐伯曰:五脏六腑者,心为之主,缺盆为之道,骷骨有余,以候骨曷骨亏。”骨曷骨亏,即现在解剖的胸骨剑突,其内即膈,其下正是鸠尾穴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