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完(3)
总数约7000石的军粮堆积在义州无法前运,平壤城里的大部分清军除了出征时自行携带的军粮外,没有得到后方运来的任何补给。面对嗷嗷待哺的上万军队,统兵大将叶志超只得商量朝鲜地方官帮助就近筹措。朝鲜北部土地贫瘠,人口稀少,重镇平壤不过只有两万人口,要为一万多中国军队组织军粮,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军粮吃紧的窘迫境况中,清军不再挑剔,无论小米、玉米,只要是粮食都一概接受。
平壤之战后,日军统计的战利品清单中,记录到缴获的军粮种类五花八门,共有大米2600余石,未脱壳的稻谷302石,大麦4石,粟米817石,小麦317石,玉米102石,[10]印证了平壤清军后期军粮供应主要依赖自朝鲜当地的情况。
尽管得不到自己后勤系统的军粮供应,但按照清代1石约折合50斤来计算,日军俘虏的各类军粮总和有约20余万斤,以平壤守军兵力1万5千人粗算,这些粮食还可以勉强维持十余天。不过,日军统计的战利品数字不仅指在平壤城中虏获的数字,而是整个平壤战役期间缴获的数量,不能简单视作是平壤清军溃败前的储量。
平壤大战三天前,1894年9月12日,李鸿章接到叶志超万分紧急的电报。因在平壤“百事创设,心力jiāo瘁”陷入病中的叶志超,报告了一桩极为危急的军情。朝鲜咸镜道地方帮助筹措的军粮,11日在大同江内被日军全部掳走,“现五大军只存军粮数日……后路转运,至今未到。”[11]在日军档案中,这一消息得到完全证实,9月11日日本第五师团主力在大同江上游,即咸镜道来路方向俘获了25艘船只。[12]以1艘船载运100石计算,扣除去这批根本没有送到平壤城内的军粮后,9月15日大战当天平壤城内的军粮数目只有1600余石,约8万斤,仅够军队勉强维持一周左右,如果算上城中两万居民也要求食,则仅够维持三天左右,足令人触目惊心。在后路转运无望,周边朝鲜地方筹粮又无法运至,城中仅仅剩下够军民维持几天粮食的情况下,平壤城的的确确已经“粮完”。
弃城(1)
城北制高点丢失,外城城门被攻破一个缺口,城内军队又濒临弹尽粮绝,叶志超一筹莫展。他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召集诸将会议,提出了弃城北撤的意见。根据当时形势,各军统将对此均表示同意,平壤城内的朝鲜最高官员、平安道监司闵丙也没有异议,“亦听任之。”
征求了诸将意见,叶志超在决策撤守重镇这样很容易引火烧身的重大事件的时刻,头脑尚显得十分清醒,准备向国内做出汇报。平壤城对外界的有线电报,从14日起已经断绝,无法直接和国内联系,叶志超于是匆匆撰写一封书信,陈述平壤15日上午大战的情况,以及绝不能守的无奈形势,jiāo由亲信员弁潜出城去,步行前往后路安州一带寻找电报局发送,为自己将来解释弃守平壤之时,从公文程序上预留一条后路。
“叶提督咸午专足递安州转电云:电线已断,日本四面合围,自十二日起,无日不战,超带兵督战已三昼夜,实不能支。平壤城低且圮,现日架pào百余尊俯击,城中人马皆糜烂,又无处汲水,万不能守。盛军人多不足恃,后路韩民竟接应日兵。如此之速,援军恐来不及,求中堂先将情形奏明。”[13]
15日下午平壤大雨,刚刚攻破玄武门的日军朔宁、元山支队,正在周围高地pào兵的支援下,准备杀进平壤内城。突然,日军眼前出现了意想不到的一幕,平壤城各处城头上接二连三出现了示意投降的白旗,“同时雷鸣声、qiāngpào声混杂一处,伴随暴雨,咫尺莫辨。当时敌军虽然乞降,果真投降与否则不知道,然而我军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