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志超发来的第一封战报。电文中,叶志超汇报了9月13日至15日平壤及附近历次战斗的情况,言及15日的平壤之败,叶志超报告当时撤退平壤的考虑主要有二点,一是“子尽粮完”,即弹yào粮草用尽;另外一点是“四山大pào齐向城营施放,兵勇无地立足”,即平壤四周高地被日军占领,而且日军pào火凶猛。这两点原因,与栾述善追忆的9月15日黄昏会议中,叶志超提出的撤退理由基本一致,侧面证明了栾述善的文章的真实xìng。

    栾述善还曾回忆,平壤城黄昏会议上,叶志超提出撤退的主意后,“各统领深以为然”,即与会将领对叶志超的判断均表示同意。这一点,在9月22日也被一份文件证实,当天曾参加过平壤黄昏会议的盛军统领卫汝贵致电淮军管家盛宣怀,提到左宝贵阵亡后,“守城乏人”,加之“子yào又尽,叶军门不得已与诸将筹商退守之策”。[3]

    几位主要当事人的报告、回忆中所提到的左宝贵阵亡,牡丹台、玄武门失守,形势不利,无疑是不争的事实,而“子尽粮完”作为十分关键的原因,无疑对评价叶志超撤守平壤的xìng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这一说法的真实xìng究竟如何,当时人并未就此深论,现代一些研究者又过于草率武断地称这是“谎报军情”,[4]使得“子尽粮完”一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1895年的8月至9月,大批清军战俘在战争结束后被日本政府陆续jiāo还给中国,有一名对解开平壤之战中的弹yào问题极为关键的人物,也在归来的人群里。一年前在平壤城负责管理盛军军械、弹yào的盛军军械委员邱凤池,在9月15日平壤城外那个恐怖的雨夜,右侧小腿被日军子弹击中,挣扎着企图继续追随大队奔逃时,又被赶来的日军用刺刀刺伤左腿,旋即成为日军的俘虏。释放归国后,邱凤池抱着极大的责任心,通过查找核对账目,对自己在平壤期间经手办理的军械收发事务,做出了极为详细的述职报告。            子尽(2)

    邱凤池于1894年7月21日,在天津新城随盛军大队登船出发开赴朝鲜,负责掌管盛军的军火。报告称,驻守平壤的盛军,所有的军械、弹yào物资共曾收到两批,包括75毫米克虏伯行营pào弹1200发、2磅小行营pàopào弹1200发、加特林机关pàopào弹50000发、各类步qiāng子弹50万发。到9月15日平壤激战为止,这些弹yào经过发放,库存各类步qiāng子弹仅剩余10万余发、克虏伯75毫米pào弹剩余350发、2磅pào弹剩余300发,加特林机关pàopào弹没有存余。

    而盛军自9月12日在平壤与日军前哨接触以来,至15日中午,所消耗的军火就高达子弹75万发(盛军从国内出发时,每名士兵配发了150发子弹,以平壤盛军总数为5000人计算,也就是到15日中午,盛军已经打完全部的弹yào基数75万发。邱凤池所储存的子弹总数只有50万发,不足以再补充一天所需的供应量)、pào弹2800余发(加特林机关pào属于速shè武器,消耗数量不在这个统计中。平壤盛军装备各类火pào近20门,出发时每门pào随pào配发50发pào弹,加上邱凤池保管的75毫米、2磅pào弹共3400发,2800发的消耗量意味着到9月15日下午除库存的600余发pào弹外,各pào已经没有弹yào)。因为12日至14日发生的都是小规模前哨接火,最主要的消耗发生在15日。由此可见到中午时分平壤城盛军库存的弹yào总数已经少得可怜,根本不足以再支撑一天类似15日这样强度的战斗。[5]

    邱凤池的统计数字仅计算到9月15日中午,而且不包括盛军以外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