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里,我们就自然地想到这样一个历史现象:以“唐”命名的地方就像“尧城”一样,在全国多得数不清。正如《路史》卷四十三《余论》六所说:“唐之为名在在有之。”他列举全国各地以唐命名的地方共十六处,至于“尧、舜二祠天下不胜多矣”,引张胐的看法“以为(尧)巡狩所记”,认为“荆糊(湖)南北、江西、两浙、桂阳、永明、二水以来,祠场不可胜纪”(明代学者顾起元在《说略》卷七中认同了他的说法)。罗泌的意见是:“平阳、安邑亦皆曰唐,平阳即晋之临汾,正乃《诗》之唐国,有姑射山。按《九域志》:‘唐水之上地正名翼,一曰绛,而总曰平阳。成王灭之,以封叔虞,后更曰唐。安邑今曰解。故绛之翼城,城西二十里有唐城。又并(州)于晋(阳县)北二里有故唐城。o39;《寰宇记》:‘为唐尧所筑。o39;夫平阳乃丹朱之封也。徐才《(宗)国都城记》及《元和郡县志》皆云‘翼城唐国,帝尧裔子所封’,而晋阳县北二里,亦有故唐城,云尧所筑,即燮父之所徙。”这段话先肯定了山西两处名曰唐的地方,一是平阳地区包括所属的安邑和翼城称为唐。其实,整个平阳地区,古代都概称为“唐”,因此,所谓丹朱封地的说法是极其模糊的。二是太原晋阳为唐。他认为太原的晋阳是尧从陶迁徙之处,而平阳乃尧的“裔子”或丹朱所封之地。但平阳既然是帝尧所都,怎么可能把都封给丹朱呢?/p>
前文已说过,古籍多处讲到尧有九子或十子。《吕氏春秋?去似篇》:“尧有子十人,不(以天下)与其子而授舜。”注曰:“孟子曰:‘尧使九男二女事舜。o39;此曰十子,殆丹朱为胤子,不在数中。”(详注)如果所谓“帝尧裔子”不包括丹朱,那么,翼城所封者就不是丹朱,而是尧的其他诸子中的一个。但是如果舜把包括平阳、安邑、绛、翼城在内的所谓的“唐”封与丹朱,那么,不但其地面过大,对舜的都城蒲坂构成威胁,而且把后来禹的都城安邑也包括在丹朱的封地之内,并且把尧的其他儿子所封之地翼城置于丹朱的疆土之内,这显然是不可能的。/p>
但是,在这三种封唐说法中,我以为翼城作为尧的兴旺之地和丹朱的封地之说,还是比较可靠的。但并非丹朱的始封之地,可能是丹朱曾经在翼城居住过。原因还是我们前面屡次提到的那个问题,即这里没有关于“丹”的任何信息。所以,以上诸种始封丹朱于唐的说法都不能成立。/p>
据“濮洲志”和民间传说:丹朱系尧的儿子,尧年老禅让帝位时,因丹朱性情刚烈,脾气爆燥、尧帝未能把帝位传给儿子丹朱,而传给了舜,舜在范水一带封赐给丹朱一块疆土,让其治理。丹朱虽然性情刚烈爆燥,但治理田地还有一定的本领,他带领范水一带的部落人们耕耘播种,兴修水利,展农业,烧陶制器,建偃朱城池(黄河南旧城)使这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展。通过治理使这里的人们,人无袖手,田无荒蒿,路人互让,长幼有序,与尧舜的治国本领不分上下,很受百姓的爱戴,丹朱死后,部落的人们对其有怀念之情,在濮城东八里聚以巨家葬之,其墓望之如山,名曰丹朱墓。传说自濮城往东八里外的丹朱墓,能看的清清楚楚。丹朱的故事传说在当地广为流传。丹朱墓位于河南范县西南25公里辛庄乡北,濮城东4公里丹朱村(丹徐庄),该古墓系4ooo多年前尧帝之子丹朱之墓。/p>
丹朱墓/p>
丹朱墓占地3亩,传说丹朱墓高1o余丈,由于地处黄河泛滥水区,被洪水多次淤垫,墓顶高出地面3米左右,地下墓葬保护完好。/p>
一九六四年前为山东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当时范县归属山东省辖),一九八三年范县人民政府为保护区设立保护碑,一九九九年十二月申报河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