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知放牧不知种草一样,终有草尽畜忘的一天。我们的目的是为大辽、为大辽的百姓争取最大的利益,如果这个利益可以通过和谈获得,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耶律隆绪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又有些不甘,这一次御驾亲征,他铁了心要在战场上做出成绩给小瞧他的人看,所以听到母亲要和谈,难免有些泄气。
“那,母后,明日还继续攻城吗?”
“当然,”萧燕燕双目忽然凌厉一闪,语气坚定,“明日不仅要攻城,还要比前日更猛烈、更决绝!”
☆、是战是和
第二日,刚刚经历了寂静一夜的瀛州城又开始火石相jiāo,兵戎jiāo戈。这一次,耶律隆绪亲自上阵。为了鼓舞将士们奋勇夺城,他亲自敲击战鼓,那一声声铿锵有力的鼓点仿佛与他的心跳合二为一。契丹骑士们在皇上的鼓舞下,更显神威,攻城的队伍前赴后继。然而,瀛州城上的宋军也展现出了惊人的忍耐力。守城大将李延渥被流矢shè中脸部,仍然镇定指挥,从容调动守城兵员,面对疯狂的契丹勇士毫不示弱,坚守不动。
与此同时,王继忠亲笔写给宋主赵恒的信也由四名精干小校带到莫州(今河北任丘北),jiāo给了宋边防军官石普。担心皇上怀疑有诈,王继忠特别将做殿前都虞候时赵恒亲手赏赐给他的一枚玉佩也放到信里。石普在接到王继忠的书信和“请速达”的口信后,知道事关重大不敢耽误,当天就派人飞驰数百里,将信送至还在汴梁的赵恒手里。赵恒听说这是王继忠的亲笔信,先是不敢相信。望都之战后,明明从前线传来消息,说王继忠以身殉国,自己还重赏了他的家人,怎么他不仅没有战死,反而投降了呢。赵恒忙打开王继忠的信,当看到那枚玉佩的时候,心里一沉。他赶忙展信来看,读着读着不禁呆住。
身边主和派的大臣王若钦见皇上面色凝重,不禁问道:“皇上,信上说了些什么?”
赵恒回过神,缓缓说道:“子明说,他之所以被擒后留在辽国做官,是为了能平息两国战争。子明还说,北朝太后已经表示,愿与大宋重修旧好。”说完,赵恒将信递给身边的近侍,又传给殿下的大臣。“朕初继位时,吕端就有建议,希望能同契丹罢兵议和。其实,朕何不想两国能够化干戈为玉帛呢。只是,自古以来,北敌就常祸害中原,如果不用至德安抚,用大兵威胁,他们那种犷悍之xìng,岂能柔服?如今,辽军先以重兵压阵,又来求和,他们有多大诚意?朕不相信。”
王若钦一听要议和,不禁喜上眉梢,忙说:“皇上,臣倒认为,辽人此时来求和定是听说了皇上御驾亲征的神武之风,他们怕我朝举兵北上收复燕云。如今,他们在瀛州受挫,但又耻于自退,所以正好借助王继忠来请和。臣认为契丹此举非妄啊。”
一旁的寇准不屑一顾地哼了一声,厉声说道:“王大人真是说笑。这一次辽人携二十万大军来袭,会因为在瀛州受挫就生退意?你怎么知道他这不是缓兵之计。就算辽国是真心求和,可要他们真的退兵不犯,也必有条件。难道割地舍疆,王大人也认为非妄吗?”
“我...我...何时这样说过?”王若钦急的脸色涨得通红,急忙辩解。
“好了,寇卿的话朕明白。”赵恒语气一转,“朕想好了,如果能够屈己安民,朕可以给他们一些货财。但是如果他们要拿关南说话,朕当治兵誓众,亲率大军去讨伐!”
寇准是主战派,他知道现在辽军士气受挫,正是宋军反击的好机会,虽不能收复燕云,但也可以给契丹一些教训。他听出了皇上语气中已有求和的打算,忙想再上表奏陈,却听见皇上说:“朕意已决,你们议一议派谁任使者为好?”
寇准见此情景,只好退而求其次,说道:“既如此,皇上,臣以为在没有摸清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