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和官斗,只要督军张瑞莲惦记着咱,咱的日子就从此不太平了啊!要不然他就不是‘鬼见愁’了。”
杜绿对父亲的话并没有太在意,在他的心里,人世间的事情黑的就是黑的,白的就是白的,不可能黑白颠倒。
花宝珠本来还想到杜若康那里坐一坐,现在也没有心情了,听见杜若康说:“寨主,家里坐一坐吧。”他头也没有回摆摆手离开了,他在考虑着督军如果不娶自己的女儿,他准备给女儿招个上门女婿,开始考虑自己的晚年了。
自从张瑞莲说了官府想与杜若康合办作坊的意图之后,杜若康的心里一直不能平静,合作将被官府吞并,不合作将被张瑞莲整垮,他有了大祸将要临头的想法,他知道张瑞莲绝对不会仅仅是说说而已,这个颇有城府的督军一向是不随便说话的,说了的就不会落空,只是他不知道张瑞莲会如何刁难他,但是他知道自己的儿子杜紫玉就是栽在张瑞莲手里的,这个张瑞莲对上巴结奉迎,对下又坑又骗,是一个蛇蝎心肠的人。
说起杜若康的儿子,还得从当初说起。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年代,杜若康也一心希望儿子杜紫玉能够读书步入仕途,光宗耀祖。可惜这杜紫玉生性顽劣,从小就不喜欢读书,对仕途更是兴趣索然,家中教书先生换了好几个,他却一点进步也没有,这让杜若康非常生气,也非常着急。对儿子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可是儿子苦苦哀求道:“爹,你让我干什么都行,就是不要让我读书,我看见书心里就烦啊!”
杜若康看儿子的心思确实不在书本上,也只好放弃让儿子走仕途的想法。杜若康也安慰自己: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儿子虽然顽劣,却聪明机灵,为人也正直仗义,不读书也未必就没有出路,自己不就是一个造酒的吗。在古都有个风俗,商人的儿子都不跟着自己学生意,都是送到别人的店铺里当学徒。杜若康思来想去觉得让儿子经商比较合适,又想起来和古都的李老板有些交情,想把十岁儿子送到朋友那里当学徒。李老板是个经商的好手,为人也诚实可信,这些年他的绸缎生意越做越大,连开了几家分店,成为古都的丝绸大王。如果让儿子到李老板那里学经商,说不定将来也能出人头地。想法已定,杜若康先去拜访了李老板,等说明来意,李老板满口答应。杜若康回到家把儿子杜紫玉叫过来商量,儿子也跃跃欲试,还雄心勃勃说自己将来肯定能行。于是杜若康吩咐下人为杜紫玉打点行装,然后亲自送儿子到门外,出门之时,又对儿子千叮咛万嘱咐,说经商最重信义二字,出门在外一定要谦和谨慎,曰勤曰俭,不能贪图一丝一毫不义之财。告别之际,杜若康又将写给李老板的信交于儿子,这才送儿子上路。
经过一日跋涉,杜紫玉来到位于古都的王记丝绸行。杜紫玉通报了自己的姓名,并将老父亲的亲笔书信交于李老板,李老板一看书信,二话不说立刻为杜紫玉安排妥当,准备让他跟着账房先生学记账,但杜紫玉执意要从小伙计做起,李老板也觉得年轻人应该多锻炼,便安排他到柜上做了清扫理货的伙计。
杜紫玉在柜上起早贪黑,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加上为人聪明机灵,很快就将柜上的套套路路摸了个滚瓜烂熟,接待客人,端茶倒水,非常得体,什么样的绸缎卖给什么样的人,手勤嘴甜,客人们都很喜欢他。两年时间过去了,李老板见杜紫玉出类拔萃,看在眼里喜在心中。原来这李老板膝下无子,只有一个女儿年方一十五岁,名叫红莲。李老板有心招赘一个上门女婿,万贯家业也算后继有人,可惜女儿能够看上的人家不愿意招赘,愿意招赘的女儿看不上。李老板和杜若康也算是旧交,心想如果能够和杜家结为儿女亲家,把家业留给杜家也算不得已的万全之策。有了这样的想法,李老板对杜紫玉更加留意了,私下问柜上的伙计,大伙都说杜紫玉这人谦和勤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