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苍狗,时光流转,很快就到了农历的正月十五日。
这正月十五,俗称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元夕节、灯节,乃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仅次于元旦的第二大节庆。唐代灯节为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宋代延长至五天,明代恢复古制,规定初八开始上灯,十七日收灯,一连张灯十日。故此,有明一代灯节不但规模宏大,灯节的内容也更为丰富,而**主要集中在正月十五灯会的晚上。在明代,无论宫廷还是民间,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无论是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尽管习俗不尽相同,却也多有祭祀太一神、观灯赏火、宴享,以及举行舞龙、舞狮、踩高跷、踢球、跑旱船、跳火、剪纸、放烟花、点爆竹、制花灯、猜灯谜等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而今年更不同往年,上有煌煌天子明诏,下有地方官员卖力督办,因此正月十五还没有到,士农官商各色人家早已为这一天做足了准备。
在忠州,按照知州曹魁的要求,每户人家除了“捐献”不同数量的“助节银”,以及元宵节的当晚还必须张灯结彩之外,为了显示自己对皇上的忠心,曹魁还特别将忠州境内的各色工匠、艺人集中起来:在忠州城中的主要街道上接连搭起大小灯棚上百处,最高的可达百余尺,最低的也有数十尺,在每处灯棚之下,少则挂有数十种花灯,多则有近百种花灯以为装饰。另外,各色表演艺人,则分别被布置在各处灯棚附近分时分段表演自己的拿手绝活。由于工程浩大,工时紧张,在知州曹魁,以及其手下一帮如狼似虎的衙役们一再催逼之下,数百工匠艺人们不分昼夜,加班加点,总算赶在正月十五前一天晚上方才将忠州城内上百处灯棚,以及数以千计的花灯、彩带布置完毕。
农历正月十五日,最热闹的其实是在晚上,而白天最重要的活动莫过于祭祀太一神。所谓的“太一神”其实就是太阳神,道教又称之为太乙真君。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祭拜太一神仙的习俗最早起自于汉代,唐宋时期开始在民间广泛流传。在上古神话传说中,太阳神乃天神中最为尊贵者,是三官大帝之一的天官大帝。而传说中,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正是天官大帝的生日,因此这一天主祭天官大帝。
同往年一样,每年的这一天,良玉一家人早早的就起来了,洗漱完毕,换了素净的装束,匆匆用过早点,带上祭拜所需的香烛纸钱,以及一些随用的甜饼糕点水果等必备之物,秦葵便带领全家或骑马,或坐马车赶往附近的龙寺拜祭太一神,为全家许愿祈福。这龙寺位于忠州城西约两里之地,依金华山余脉而建,历史悠久,亦久负盛名。此地虽名曰龙寺,却实有三寺:山顶一寺称上寺;山腰一寺称中寺,山下一寺称下寺,而三寺之中尤以上寺最为有名。
原来,这上寺中有一偌大的土台,乃战国遗迹,相传此地曾为古巴国末代巴王之坟茔。据史书记载,秦惠文王九年,即公元前316年,地处西南的巴、蜀两国交伐,一时间胜负难分,于是俱遣使求救于近邻秦国。秦惠文王听从大将司马错的建议,派遣大军以调解两国争端为名,乘机入蜀一举灭掉巴蜀两国。事后,巴王后悔不已,逃到忠州后不久便自杀身亡。巴王死后,原巴国百姓哀其不幸,盛殓其尸,并筑一土台将其安葬,人称“巴王台”。后来,随着印度佛教传入中土,官寺、功德寺,以及各种私家寺院也在忠州大量兴建。不久,忠州百姓又在巴王台边专门修建了祭祀巴王的功德寺。隋唐以来,多有贬谪于此的文人墨客登临此地,他们或寄情山水,或咏诗怀古,上寺由此而名声远播。正所谓寺以名显,名以寺传,上寺也因此被称为巴台寺。这巴台寺中最初只有古巴王之坐像,后来又渐添了刎首留城的古巴国大臣巴蔓子塑像,以及佛祖释迦牟尼、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尊者等佛教之塑像。宋元之后,随着忠州民间祭祀太一神习俗的兴盛,人们便在寺东的正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