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易筋经》来治疗你的内伤,我还正愁大师不肯相借,无从开口。你不妨按着口诀与图谱修习,看这内功能否助你打通经脉。世叔的《雪霁心经》固然好,但内息处处遇阻不是?”
方余寻思有理,便依着图谱,在苏桐的扶持下站起身来,从那第一势“韦驮献杵”开始练起,“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这一势修习了小半个时辰,只觉内息稍微顺畅,但不能久存,终会消耗殆尽。
“不急,学武贵在恒久,非一日之功。《易筋经》也不是西天玄功,这有易筋十二势,你慢慢修习,我就不打扰你了。”苏桐说罢,站起身来,走出了房门。
方余觉得方才是气息走得不对,倚着床栏,再修一轮,闭目凝神,引气下行,气息自咽喉颈项,走小丹田c下丹田,心胸开阔,元气充沛,感觉腹腔一阵暖意,再通会阴,沿两腿内侧,抵涌泉穴,顿觉浑身力量充盈,内息存留的时刻比起上次约摸多了一炷香时间。
如此往复七八轮,方余体内的气息运行较之第一回顺畅了许多,似是突破了一层阻碍,气息久久不会散去,已能将内息存留在体内,可以不靠他物扶持而站立。
再翻看下一页,上书“横担降魔杵”,诀曰:“足指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如此也是修习了十几轮,又觉似乎卸去了全身劲道,轻盈得似幻化成一片羽毛,摒除了杂念,再无世间不愤事,无恩仇,甚至无生死。而体内的气息似乎又突破了一层障碍,更为融汇,且内力又深了两分。
如此这般练了两势,上肢力量有所增强,手上的劲道已能拿捏分寸,恢复到往日的六成。
但腿脚仍是较为酸软,下肢乏力。但比之未习这经上所载心法前,还是多了几分力气,已能自行走路。
要知道,未习这些武功前,方余终日卧在床上,用尽十二分力气也不能挣扎起身,难怪宽衣解带也需苏桐代劳,不免尴尬。
如此看来,这确是《易筋经》无疑。
这世上能易筋塑骨的武功,除了少林寺的《易筋经》,就再无其他了。
方余推及到此处,心想:戒止大师伸手为禅,将这不传之秘授予一个外门弟子,实是恩重逾山。细思到此处,便双手合十,虔诚说了一句:“阿弥陀佛。”
少林武僧万八千,在武道上登堂入室的,不过百人。
非这百人都可修习《易筋经》,而需佛法高深,内力浑厚,兼具慧根者,方可入藏经阁翻阅修习。
说来容易,可少林寺数十年未必出一位禅c武双修的高僧。
戒止大师四十岁披锦襕袈裟,法号上悟下止,历经三朝,执掌少林三十载,朝廷两度恩赐法名,敕封国师,佛法c武道一肩担之。
论佛法,参难禅二十年的可相禅师,未在达摩洞面壁前,曾开坛,辗转全国各地。建文帝曾召他入京,称一声“禅师”,特赐紫金钵盂,许“可化天下缘”之权。
要知道太祖爷赐名“戒止”时仅称“大师”,戒止大师被赐名“文德”时方才称为“禅师”,已隔三十年之久。可相为建文帝便受封“禅师”,比方丈戒止早二十年,称一句“少林佛法第一人”不为过。可相不善武艺,武功甚至挤不进少林寺那武道登堂入室的百人行列,可他一心修禅,贵为菩提院首座,且为少林寺辈分最高c硕果仅存的“可”字辈,受天下人敬仰。
论武道,“悟”字辈三十六位高僧中,戒律院首座悟觉大师,自号“大佛手”,精通少林寺十二绝技,是少林近三百年来首位修十二绝技的僧人。“悟”字辈中武艺绝品者,还有戒指c悟因两位大师,而方丈戒止大师只修了九项绝技,达摩院首座悟因大师只修了四项绝技。悟觉大师本应是“悟”字辈最有希望进入藏经阁阅览《易筋经》的,但其为人毛躁,嫉恶如仇,若他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