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六年正月初三,张四海雇请李木匠,在西阳山上始建第一栋木屋。建屋地点选在溪畔的平地上,材料便是山中随处可见的巨型杉木。两家七口人齐上阵,起早贪黑大干两个月,建成六间清雅的木屋,屋顶暂以获草覆盖。原本只打算建三间,后来李木匠一家也想在山上定居,因此建了六间。主屋建好后,又在两旁建了厨房和茅厕。
木屋完工,四海照价付给李木匠工钱,他却赌咒发誓地不肯收。两家人商定,今后不分你家我家,七口人同甘苦共患难,同吃同住同劳动,一切钱物彼此公用。
既然在此定居,就要作长远打算。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山洞前的那块麦地,就算年年丰收,也远不够七个人的口粮。于是四海提出在山上造田,沿着溪流而造,方便灌溉。两家人伐木掘根,围着木屋垦荒,至谷雨前后,垦出水田两亩。他们砍来一些毛竹,剖开用作灌槽,将溪水从上游引入田间。
此时,四海下山买回稻种,播在田里育苗。在水稻育苗的这一段时间,他们围着水田和木屋,修筑一圈栅栏。待栅栏修好,便已到了端午节,是插秧的时候了。人多好干活,只用一天时间,两亩田便插满了秧苗。田里有了庄稼,心里便有了指望,只要老天不作孽,秋后的收成足够七人一年的口粮。
累了四五个月,也该歇歇了,尤其是孩子们,玩耍本是天性。青松与尚简同年,两人很玩得来,闲时一道在林子里掏鸟蛋,在溪水中逮鱼虾。红菊却与四海投缘,没事便缠着他,要听他讲故事,还要跟他念书识字。这丫头大大的眼睛,一笑两个酒窝,虽无十分姿色,倒也俊俏可爱。尤其是她撒娇的时候,小嘴一嘟,双手使劲摇晃四海胳膊,摇得四海什么都依她。在四海眼里,红菊正如èi èi一样,是自己最亲的亲人。
红菊要识字,这倒是件好事,趁着农闲,四海便当起红菊c青松姐弟俩的先生来。红菊热心极大,恳求四海多多地教她。她白天用心习字自不必说,晚上睡在被窝里,口中还在念叨着,手上也在比划着。不出一月,红菊已识字六百多,且学会了书写。相比之下,青松识字的劲头不大,听课时心猿意马,往往是东耳进c西耳出,教他的字,一天能记住一个就算好的了。这孩子不喜欢识字,干起活来却是一把好手,垦荒c插秧c伐木,丝毫不逊于chéng rén。尤其是木匠活,学一样会一样,恁地心灵手巧,早已成为其父的好帮手。
习字之余,四海曾带了弟妹三人,去山溪尽头拔来仙草,移栽至屋后的菜地上。他们对仙草呵护备至,夜间怕它冻着,蒙上罩子,早上有了阳光,再将罩子去掉;晌午太阳大,怕它们晒蔫了,又罩上罩子,并且浇足了水分。眼下的季节,本是成活的好时机,谁知却事与愿违,仙草一天天枯萎了,后来竟全部焦死,一棵也未能幸免。这仙草真是怪物,长在陡崖间c石缝里,虽缺土乏水,却一株株生机盎然;移到此间,地也肥水也足,倒一株也活不成。有道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有心栽花花不开。
夏季到了,天气一天比一天热。其间下了几场暴雨,山间溪水充沛,几乎与岸齐平。到了最热的那几天,麦子成熟了,是时候收割了。
小小的一块地,收了三石麦子,算得上丰收了。趁着天晴,他们将屋顶的荻草扒下来,换上崭新的麦秸。相比荻草,麦秸既美观又防漏。
不久,水稻也渐渐颗粒饱满,稻田的颜色由青变黄,由黄变金。水田四周的栅栏,虽拦住了野兽,却拦不住鸟雀,因此,七个人昼夜不停地轮流看守,赶走偷吃的鸟儿,不让到嘴的口粮被糟蹋。
八月初,水稻也获得大丰收,两亩多田收了足足十八石稻谷,加上之前收获的小麦,装粮的口袋堆了半间屋子。
一日午间,四海正在树下纳凉,忽听林间传来人声。声音由远及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