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引      子

    清未年间,生活在乐亭的人们,因缺少土地,不得不眼睛向外,寻找自己生存的路子。农民需要土地,人烟稀少的关东,广袤的荒原,正是他们向往的地方。早在一七二四年开始山东c河北的人们就闯关东了,直到一八0二年清朝政府准许蒙古王公招民垦荒,缺少土地的人们开始大量涌入关东。为求生存,背井离乡,到关东寻求自己的梦想的人们,或租块土地自种,或给人家当地户,只要肯吃苦,就能生产出大量的粮食。可以想象,当人们拥有大量粮食时的喜悦。然而,欣喜之余,冷静下来的人们不得不思考,这么多吃不了的粮食该怎么办。人们生活的需要不光是吃粮,还有穿的c用的,以至于有了富足的粮食,人们向往的生活需求也提高了。然而交通不便,消息闭塞,粮谷换物困难,造成物资极其贫乏。有的是吃不完粮食,缺少的就是流通,由此,商人应运而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乐亭人天生头脑灵活。想出息,想发家致富,就走经商之路。汀流河刘石各庄的亭,是最早上关东经商的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刘家的合字号买卖,遍及关东各大集镇。还有小黑坨村的张希孔,他创下的兴字号买卖,在乐亭也是家喻户晓。后来,相当多的人在关东闯出了出息,使家中生活明显改善,有的还发了财,回到家乡购置了土地,开了买卖,成为乐亭的大富户。这就更加剌激乐亭人对关东的向往。黑土地也自然给乐亭老奤们留下无限的商机。

    在经商者先驱的影响下,乐亭人从小就开始教育自己的儿子:“好好念书,长大了好上关东。”乐亭人去关东目的非常明确,他们不甘于脸朝黑土背朝天地刨食吃,就是要学习经商发家致富。所以,他们不叫闯关东,而说是上关东。喝滦河水长大的乐亭人有着天生经商灵性,在关东这片是正开垦的处女地上,老奤们凭着自己吃苦耐劳c勤奋好学,掌握了经商的本领。上关东的乐亭人,大多都是十五六岁的后生,他们从当年青的开始学徒,起五更爬半夜,扫地c烧炕c点烟c倒水,给掌柜的倒便盆c焐被窝。吃尽了非人折磨,尝尽了人间辛酸苦辣。但是熬过三年,学徒期满后,有能力的人就有了自己梦想,从小伙计到吃劳金,进而受到奖赏有了身股,当掌柜,凭着学到的经商才干,逐步出人头地。当经过千辛万苦完成了原始积累,就可以出号自己开买卖当东家了。

    正当乐亭人前赴后继,不断复制前人经商历程时,农历翻到庚寅年,这年正是光绪十六年(公元一0年),临近年未的一个漆黑夜晚,在河北省乐亭县汤家河镇胡林张庄里,两间不起眼的茅草屋,传来一阵阵婴儿的涕哭声,一个新的生命降临了。这是个普通贫苦的农家,新降生破涕而哭的小生命,没有给这家大人带来多少欢乐。反而,嗷嗷待哺的他到成了这个家的累赘。这个小男孩儿生不逢时,家里穷的实在没有啥东西,娘亲无奈地把他放入破旧的棉裤腿里来包裹,小男孩儿就是在裹着他的棉裤腿里面渡过了哺乳期。奶水不足,娘亲就用高粱米面做糊糊喂小男孩儿。

    随着弟妹们的降生,熬到小男孩儿七岁了,父亲咬咬牙,也把小男孩儿送进私塾,好让他能识文断字,上关东不受憋。这个贫苦的人家,也同别的乐亭人一样,盼望自己的儿子能出息,上关东经商已成为他们家庭的向往,一家人都把发财的梦想寄托在这个小男孩儿的身上。为了实现梦想,父亲累死累活扛活赚钱,有钱就上,无钱就停,断断续续念了几年书。小男孩儿知道父亲的心思,在学习上非常用心。受苦的经历也使他锻炼出坚韧的性格。在私塾里,小男孩儿看着人家富家子弟,穿着绫罗绸缎,吃着山珍海味,羡慕不已。心中暗暗地使劲:我要好好学认字,长大了一定要出人头地。早晚有一天,让父母也能吃上山珍海味。

    小男孩儿忘不了耍皮影的祖父,祖父很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