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由于整个粮队长达数百米,行程很慢,百姓感激李浩然,送回粮食后,一些青壮便主动与粮队一起同行,来保护粮队,李浩然自然又是一番感激。

    好在李浩然孑然一身,没有家眷,倒也轻松许多,从之前的“弟弟”留下的手记李浩然得知,其实他还是有妻子的,只是后来去世了,再后来便是父亲去世,守孝三年期间,不得婚配,孝满后,又专心科举,并未娶亲,考上进士时已经二十六岁了。

    想到这些,李浩然也是唏嘘不已,自己这个弟弟还真是命苦啊!也罢,就让自己多做一些事情,让李浩然这个名字为后人所记得吧。

    虽然李浩然实际只有二十二岁,比起记录上的二十六小上一些,但是实际上李浩然弟弟本就是书生,看着年龄也就不大,所以到没有会怀疑。

    一行人已到了县城附近,和郑直晓一路聊着,倒也不寂寞,末了李浩然对郑直晓说道:“郑先生大我几岁,私下里我就称你一声大哥可好?”

    郑直晓初始还有些惶恐,几番推辞不过,便道:“也罢,承蒙大人看得起,我痴长几岁,就叫一声何老弟,哈哈!”

    虽然为了不让自己露出破绽,李浩然一直学着古人的腔调说话,但是从心里他还是有着现代人的思维,他可不想人人都跟他尊卑有序,那岂不郁闷死了,所以和郑直晓称兄道弟,很合他的口味。

    这时县城的迎接队伍也早早的等候在长亭,不过与李浩然的庞大车队相比,却是极为寒颤。

    到了跟前,听到介绍,李浩然才了解到,这为首的老头便是本县的九品主簿,一一介绍下去,才发现除了这个老头,便都是衙役之类,县丞之类的有品管员都没有。

    李浩然这才想起,万历中后期正是官员极度缺乏的时期,加上自己这样的一个小县城,更没有多数人愿意前来了。不过这样也好,至少没有别人的牵制,他反而能大展拳脚。

    不过很快他便知道自己错了,而且错的很厉害。

    到了县衙,安顿好众人,卸下粮食,李浩然便让主簿宋石湖介绍宏风的情况,他越听越吃惊。

    “大人,我宏风县,原名顿丘,”王主簿摇头晃脑的说道,李浩然却觉得这个名字有点熟悉,只听老宋继续说道:“东汉末,曹操便曾任顿丘令,想来他和大人”意识到自己的话不妥,老王急忙打住了。

    “难怪,那为何又改为宏风呢?”看到王主簿有些尴尬,李浩然问道。

    “嗯,在唐时,本县出了一位天下皆知的大孝子,名叫张宏风,后来朝廷为了表彰他的孝行,也为天下做出榜样,便将本县改名为宏风县。”讲起这段历史来王主簿又大是得意。

    接着他又讲了宏风县百姓如何秉承前人的光辉事迹,社会风气又如何如何好,前任知县又是如何昏庸无能,他李大人又是如何有本事,啰啰嗦嗦一大堆。

    李浩然听得头都大了,这个记得后世都是领导做报告才这样啊,哪有下属汇报的时候不顾及领导的感受,这么罗嗦的,而且这马屁拍的一点水平都没有,于是他打断老头的的话,问道:“好了,给我说说现在宏风县的具体情况吧!”

    老头听到这话,知道自己的马屁没怎么拍好,不过很快他便精神一振,继续说道:“启禀大人,宏风县现有百姓18万7千余人,土地愈二十万亩,主要集中在张,张,周,郑,秦,卫六氏家族手中,不过由于水灾,很多土地”

    一番情况介绍完毕,李浩然却开始头痛起来,看似不起眼的小县,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各方势力错综复杂,自己想做点什么都不好下手啊。

    且不管这些,等稳定下来后再徐图之吧,现下是要解决受灾的问题,于是便吩咐道:“你们马上去写告示,本官要放粮救济灾民,另外要拿出部分粮食平抑粮价!”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