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回 投身荒境为国事 门当户对结良缘
凛冽的北风中,几艘大船渡海而来,直抵长江口,巡防的水师盘问过后,向上禀报并放行。几个时辰后,大船来到建康码头,早已戒严,开辟出一片水域等候。太常荀崧带着一干文武,在码头上肃立迎接。
大船上鼓角齐鸣,码头上也乐声阵阵,靠岸之后,裴嶷走下船来,与荀崧见礼。
荀崧可不是一般人物,他出身颍川荀氏,为天下望族。太常为九卿之一,乃朝中重臣,朝廷派他来迎接裴嶷,足见对裴嶷的重视。
裴嶷出自河东裴氏,更是名扬天下的大族,在看重门第的魏晋时期,仅此一条就值得朝廷重视;此外,裴嶷是鲜卑慕容廆的长史,慕容廆如今称霸辽东,朝廷自然不会小觑。
鲜卑自称有熊氏之苗裔,黄帝的子孙,在魏晋时期分布很广,东北地区有段部c宇文部及慕容部,漠南有拓跋部,陇右有秃发部和吐谷浑部等。
秃发是拓跋的谐音,是拓跋部的分支。吐谷浑则是慕容廆的庶长兄,早年受慕容廆嫉恨,愤而远走。其他小部族还有很多,多依附于几个大族,打着别人的旗号。
其实北方草原一直如此,部族多如牛毛,各有各的旗号。但当某个部族崛起后,其他小部便依附过来,以他人名号自称。
林胡c楼烦c匈奴等都是如此,后世的柔然c突厥c契丹也是这样。他们的部族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过去依附于他人,等自己强大了,就会吸引别人依附过来,像割韭菜般一茬又一茬。
其实所有文明形成之初,都有一个类似的过程,华夏也是如此,只不过中华文明异常强大发达,没人能来“割韭菜”罢了。中华文明一直不停的生长,直到根深干粗c枝繁叶茂,无法撼动。
根据《史记五帝本纪》的记载,华夏之初万国会盟,黄帝当政则称有熊氏,颛顼当政则称高阳氏,在此之前还有神农氏c燧人氏,都是华夏联邦的盟主。那时推选盟主,采用的是民主投票的方法,谁能得到诸侯的拥戴,谁就是新的盟主。
颛顼死后,其子穷蝉得不到诸侯拥戴,喾立,称高辛氏;喾子挚不肖,弟放勋立,这就是尧帝,称陶唐氏;尧子丹朱不肖,诸侯皆去丹朱而归舜,舜立,称有虞氏;舜子商均不肖,禹立,称夏后氏;禹子启肖,诸侯拥立,还是夏后氏
自启之后,盟主之位不再外传,夏后氏世为盟主。因此夏朝及以前的中华,都是联邦制国家。虽然本部直统地域很小,但麾下附属千万,正可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商c周都是当时的属国之一。
夏初太康失国,丢的是盟主之位,并非国家彻底覆灭。后来商强盛起来,灭夏,继而四处征伐,灭国无数,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c最辽阔的帝国。后来武王伐纣,宾从的诸侯数以百计,可见天下苦商久矣。
由于大量国家已被商吞并,因此周朝建立后,大肆分封,重建列国,并借此巩固了统治地位:尊周礼c得周爵者为华,其余为夷。自此华夷始分,衣冠正朔从此而来。
晋时乱华的五胡,祖辈都在周天子统治之外,但要追溯起来,哪个不是当年黄帝的子民?鲜卑自称有熊氏之后,并非空穴来风。
慕容廆祖辈曾助司马懿伐辽东,攻灭了公孙渊,以功封归义王,成为了大晋的藩属。慕容廆继位后年轻气盛,曾派兵攻掠辽西郡,武帝司马炎令幽州驻军回击,打得慕容廆惨败。
之后慕容廆不吸取教训,又去进攻大晋属国扶余,一举将其攻灭。东夷校尉何龛派兵救援,再次把慕容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