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已没有一兵一卒,也不会构成威胁。朝廷已没有必要因他的出现而恐惧。事实上,朝廷的处置也有分寸,仅杨应祥一人被关入监狱而死,其余人被罚充军戍边,并未将活口一律封杀。

    结论是杨应祥并非建文帝,建文帝并没有出现。

    可是,杨应祥诈骗案的败露,非但没有堵住人们的嘴,反倒给人以更大的想象空间。民间关于建文帝的传说越来越多。到了万历年间,竟然有了本末详尽、细节完整的记载。连一些号称严肃的学者也不免被其迷惑。国史唯疑说:“程济之《从亡随笔》、许仲彬之《致身录》出,二百余年之晦迹始彰,疑案尽解。”

    6.清修《明史》的尴尬与矛盾

    明朝灭亡以后,靖难之役的利益相关人都已不在人世了。史家们可以心平气和地写这段历史,但是关于建文帝的下落仍然说不清。清朝官方组织人力,由张廷玉主持编写《明史》,在关于建文帝的下落问题上曾有过激烈的辩论,最终《明史》是这样记载建文帝的结局的:

    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或云:帝由地道出亡。

    在不到四十个字中,关于建文帝的下落竟有三种的说法:一、不知所终;二、焚死;三、由地道出亡。

    自燕军攻入南京(建文四年,1402年)起,直至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三百多年过去了,关于建文帝的下落还是没有结论。当年参与修明史的都是朝野的饱学之士,而且在修明史时又搜集了大量官私史料,经过了认真的分析研究。《明史》以体例严谨,叙事缜密而著称,当时学界考据之风盛行,学者都以辨疑发覆为能事,但我们在这部煌煌的“正史”中看到的,却是史臣们对建文帝踪迹的莫衷一是,聚讼纷纭。

    7.传说中的建文帝踪迹

    传说中的情况是怎样呢?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看到朱允柔弱,临终前留下了一个密封铁匣,嘱咐朱允遇到大难时打开。燕军攻入南京,形势危急,建文帝朱允打开铁匣,其中有剃刀、度牒和一道敕旨:“yù生,怀牒为僧,蜜地去。不然自尽。”于是建文帝焚宫出逃。建文帝从鬼门出,一舟停在案边,神乐观道士在等候。建文帝等往东南走,兵部尚书齐泰追到广德,没追上而被俘。传说建文帝曾在钱塘东明寺居住,寺中的厮如楼形制特别,不同寻常人家所造。有人说,建文帝被蜀王用船迎入四川,后来,又从四川进入云南,藏在黔国公沐晟家。工部尚书严震出使jiāo,在云南与建文帝不期而遇,进退两难,“不言,恐祸及身;言之,不义也。一夕自缢死”。此后建文帝云游湖南、湖北、广东、广西、陕西、贵州。建文帝所居山林寺庙,留下了很多遗迹,还留下了一些诗作:

    如在四川永庆寺题诗:

    杖锡来游岁月深,山云水月傍闲吟。

    尘心消尽无些子,不受人间物色侵。

    在广西写有:

    牢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

    新浦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在贵州金竺长官司罗永庵题壁:

    风尘一夕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

    凤返丹山红日远,龙归沧海碧云深。

    紫微有相星还拱,玉漏无声水自沉。

    遥想禁城今夜月,六宫犹望翠华临。

    阅罢楞严磬懒敲,笑看黄屋寄团瓢。

    南来瘴岭千层迥,北望天门万里遥。

    款段久忘飞凤辇,袈裟新换衮龙袍。

    百官此日知何处?唯有群鸟早晚朝。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