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习的本质
学习是人知道原来不知道的过程,是学会不会的东西的过程,是一个增长的过程。然而在学校教育中,却存在许多违反学习规律的方法。
时间是有限的,而知识是很多的。所以我们要千方百计来提高学习的效率。从整体上看,一个由许多人组成的集合体,要使得其平均的水平提高,同时又尽量少地花时间。那么就要求用最少会的人去教不会的人,除此以外都不可行。
其实上面的过程中也有时间的浪费,比如讲解者本身是知道的,一个人把知道的东西再知道一遍,只能增加其熟练程度而已。但毕竟还有些益处,因为至少缩短了不会者掌握知识的时间。所以在最理想的情况中,损失的人少,得到的人多,总体上是划算的。
最鲜明的例子是老师讲课的过程,这里假设老师知道,而学生全不知道。那么老师实际上在损失,故而学校发给工资,学生在获得,故而需要付给学费来抵消。因为人不能凭空得到好处,人付出是为了获得。
但我们要注意的是,听课是需要时间的,也就是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也有损失的。而听课的效果远远不如自学的效果好。简单的例子:自己推出的公式记得远远比老师讲授的记得牢固。因此,如果学生自学的效果除所花时间,和听课效果除所花时间相比,如果前者大于后者,那么自学就比听课来得合算。或者说,达到同一种效果所花的时间谁少谁优,可惜这种浅显的比较方法是不现实的。因为老师上课的时间是固定的,讲授的内容是连续的。而且学归是要自己来做的效果是最好的,记忆最牢的。所以不管在什么时候,老师都只能讲学生不会的部分。除此都是浪费。
实际的情况比较复杂。学生会的程度是不一样的,那连续的一章来说,有的已经自学完了,可能只有极少的东西不懂,或者只有一些拓展不懂,有些懂一个大概,有一些细节不明白。有些只知道几个关键的结论,其余都不晓得。还有些压根就没怎么看过书,完全地不懂。
而老师面对的是一群学生而不是单个的学生,所以他既要把书上的基础知识,推导过程从头到尾地拉一遍,又得讲一些拓展的东西。对于大学来说,上课的时间是不够的。所以老师的推导会比较快速,(或许也不算太快)但绝对是不会有时间重新推导一次的。至于拓展的东西呢,老师更不会有时间来细讲,所以会有所提及而有不会展开。这下拓展的东西是掺杂在平凡的讲解之中的。所以教师的讲授是不可重现,均匀推进,基础含量多且分布均匀,拓展少而分布不规律的一个信息传递过程。就像一条含铁铜金的传送带,比较快地向学生走来。学生要在其中拣这些矿石。
我们来分析一下上面几种学生。只有极少不知道或者拓展部分不知道的同学听课基本就是浪费,因为他用了太多时间去知道已经知道的,这是时间的浪费。他认真地听课,仅仅是获得他不知道的东西的浅浅的讲解,这肯定不划算。可他不听课又会错过这些部分,而且老师的讲课反而会干扰他。因此对于这种学生,集体授课是不足取的。
大致明白而细节不清的同学以及有较多不懂的同学会收获多多,因为大部分的时间他们都在知道原来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的东西一个接一个地出现,他们有一个一个地搞清楚了。因为中间有些是他们知道的,所以他们可以把这个时间用在初步消化和理解不知道的东西上面。
完全不懂的学生收获也是挺多的,但这要求他的思维运转迅速,能够很快地明白不知道的内容,但即使这样,深刻的程度还是不能和自学相比。可也毕竟有收获,回去自己在反刍一下就完全没有问题了。不过既然思维迅速,理解能力很好,这样的学生自己都能把书看懂不少,又怎么会完全地不懂呢?所以完全不懂的学生很少是天才,天才基本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