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离合诗的形式不但助人诵唱与记忆,也予人一种完整的意念。这种诗歌与其供人聆听,不如促人阅读,因为希伯来人的心理认为耳闻不及眼见。在新约时期之后有犹太拉比的解经集(talmud),也有不少离合诗的论述,大多廿二行,或廿二之倍数,表明律法的完整,也表明民族整体的精神:彻底的认罪,十足的信念,完全的盼望。所以若干解经家如dewette,t,c.l,p.ch,都把握离合诗在文学中特有的作用,认识作者发挥贯彻始终的精神,看出先知对历史有赓续的与整体的意识,将其中的真理提供出来。当先知要表达那种说不尽的悲哀,确实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述明。于是他在这几首诗歌中反复陈述,起承转合,将读者带至更高的意境。事实上,作者并不徘徊在伤感之中,却迅速地进行,从徐缓转至急遽。由一种思想的情景,带至另一种信念的境界,在激昂中有平和,在宁静中又有兴奋。因此,在悲痛中没有因循,在失望中仍有勇气;悲哀与痛悔之中,交织着责任感与希望。这位先知诗人特有的文学气质,表露在他信息的字里行间。」结构与分析这五首哀歌的结构是异常突出的;第一首跟第五首相应,第二首跟第四首又相应,而第三首则是自成一格,五首合起来就只能是一个作者的作品了。先看第一首,主题是「耶路撒冷的苦境」,全篇共分两部分:前十一节全用第三身写——「她」、「她的」、「城」、「耶路撒冷」、「犹大」;这是先知论耶路撒冷的情形。由十二节开始到二十二节,则改用第一身写——「我的」、「我」;那是因为这一段耶路撒冷是「拟人化」了。她起来自己说话,这就是「耶路撒冷的苦境」。前十一节是先知形容耶路撒冷,后十一节是耶京自叹!第二篇是「耶和华的愤怒」,全篇均强调耶路撒冷今日之境况全是耶和华审判的结果,像「主何竟」、「他将」、「他发怒」等说话不下三十次之多,也不须提一些像「主吞灭」、「他发怒」等类的动词了——这一切均指出,耶路撒冷受*不是列强兴起的后果,而是神的手加于其上。这篇跟上一篇也是一样,是分开两部分,前十一节是形容耶和华的愤怒,后十一节是写耶京在神愤怒之下,全然倾覆。现在看看中间的一首(第三章),这是全书之心脏,是论到耶利米自己的悲哀。他的心灵是这样敏感,而他与自己百姓的认同又是那样的彻底,以至有时我们很难分别到底是他自己说的,或是拟人化后的国家说的,但其真实性仍是没受影响的。无论怎样,其背境仍是耶利米自己的苦情。这首也是分为二段,一至三十九节是论苦难(一至二十一节),却是有希望的(二十二至三十九节),余下的是四十至六十六节,是向神的祈求——为国家的(四十至五十一节),为个人的(五十二至六十六节)。就如上述的,本篇是以三节为一组,前三节用第一个字母作起首,第二个三节用第二个字母作起首,如此类推。因此前……三十九节就用了前十三个字母,余下的则用九个字母。来到第四篇,又是一节一个字母,共有二十二节。这篇论的是耶和华愤怒的另一方面。第二篇哀歌是形容神的愤怒,而本篇则是解释神的愤怒——因为耶路撒冷犯的罪。且看第六节:「都因我众民的罪孽,比所多玛的罪还大」,这是本篇之钥节。十三节进一步解释:「这都因他先知的罪恶,和祭司的罪孽,他们在城中流了义人的血。」本篇与前三篇一样,是分作两部分,一至十一节是比较以前的和现在的锡安。十二到二十二节是论到隔岸观火的外邦。最后,我们要看第五首哀歌。此歌虽有与希伯来字母数目相同之二十二节,它却不是字母离合诗。每节比前面几首的都短,这是一篇祷词,发言者是耶路撒冷。前十八节是耶京为自己之苦景求怜悯,后四节是求神施行公义与信息——典型之先知神学思想。希伯来之哀歌我们在前几课说过,希伯来的诗体是以平行法为宗,不大注意音节和韵律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