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中国之「诗经」之可以入乐一样。从诗题中,我们发现有五十五首是有「交与伶长」等语,其意即是由今日所称之「诗班长」负责领导唱出。伶长是昔日希伯来人崇拜中之领唱者。很多诗篇都是属于抒情诗,是表达诗人的感情之作,是可以伴着七弦琴或竖琴来唱的,就像第四篇之诗题,就有「大卫的诗,交与伶长,用丝弦的乐器」等语。「丝弦的乐器」,希伯来文是neginoth,此字与希腊文之psalter,英文之psalter,同样出名,意即弦琴或丝弦乐器。希伯来文之诗篇,是以tehillim为名,意即「赞美」,或称tephiloth,意即「祈祷」。此名可能源自七十二篇二十节「耶西的儿子大卫的祈祷完毕」。不过此二名不尽能说明每篇诗之性质的,它们却可表达我们中文名称所不能表达之属灵内涵。我们只要明白它们之属灵性质,以「诗篇」之仍是较为通俗易记,因为新约圣经也是以此称之(参路二十42;徒一20,十三33)。收集与形成明显地诗篇是一本诗集,在希伯来文圣经中,七十三篇是「大卫的诗」或类似的诗题;十二篇是亚萨的诗,他是大卫在耶路撒冷的诗班长(参代上六39,十五17、19,十六5;代下二十九30);十一篇有「可拉的后裔」等诗题,属于这一类的应有十二篇,因为四十二篇的诗题应也包括四十三篇;一篇是所罗门的(七十二篇);一篇是以斯拉人希幔的(八十八篇);一篇是以斯拉人以探的(八十九篇),一篇是摩西的(九十篇);加起来刚是一百篇(可拉后裔以十一篇计),余下五十篇则是无名氏的了。诗篇是集多人之作,又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并由多人而编集者;大概大卫的诗是在大卫辞世后不久而集成,跟着就是可拉后裔那一组在稍后加入,亚萨的诗又比可拉后裔的迟一点,之后就是其他诗人和无名氏的作品了。尽管它的编者不只一人,但文士以斯拉之功劳大概最多,现今之形式相信是他一人所定。全集共分十卷,每卷均以类似赞美诗之句而结,很可能这些结尾不是原来所有,而是后人加上,表示一卷之结束(参八十九52)。五卷之划分如下:卷一:一至四十一篇。卷二:四十二至七十二篇。卷三:七十三至八十九篇。卷四:九十至一百零六篇。卷五:一百零七至一百五十篇。首二卷主要是大卫的;卷三主要是亚萨的;卷四主要是无名氏的,或「孤寡」诗——拉比对没诗题之诗均以此(orphan)称之;卷五部分是大卫,其他是无名氏之作。很可能第一组是所罗门所收集,第二组是利未人可拉的后裔;第三组是希西家,第四和五组是以斯拉和尼希米等。因此诗篇之写作以至收集,是经过起码五百年的时间而成。诗篇与五经五卷诗篇在性质上颇近圣经开头的五经。自以斯拉以后,在分散的犹太人当中兴起了会堂的制度,他们开始要求明白神的律法。原因是当时的犹太人不懂得当时的律法书,再加上他们所了解之律法与应许,跟他们自己的经历和遭遇颇有出入的地方,他们便设法去解释神的话语。起初他们自然是用口头讲授,后来便用笔记录下来,以文字来解释律法的典藉(类似现代之解经书),他们称之为米大示midrashim,单数是midrash,意即「探讨」或「解释」。按midrash论诗篇的第一节,「摩西把五本律法书赐给以色列人,与它互相辉映的,就是大卫的诗篇,也是分成五卷。」近代犹大学者德里支(delitzsch)也说:「诗篇是另一套五经,反映摩西五经的思想,它们是以色列民众对神的心声,正如五经是神对以色列人的启示一样。」诗篇与五经之间不单只是在数目上相辉映,诗篇之五卷诗,在主题上与五经之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也有很多相同之处:第一卷与创世记,说的是关于人的;第二卷与出埃及记,说的是关于救赎;第三卷与利未记,说的是关于圣殿;第四卷自摩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