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是佛家的众生平等思想和爱的观念。
佛教是个复杂而且庞大的体系,它的历史源远流长,教理教义高深而且含蓄,经典著作更是浩若烟海,很难用简洁、概括的语言总结它的根本思想,但是,众生平等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思想,是理解佛教本质内涵的基础观念。我们可以简单地用一个字来代替佛家的思想,那就是“爱”。
“爱”也就是这本小说想表达的主题,对待伤害的行为和仇恨的狭隘观念,作者力图用佛家的“爱”来化解,没有了“爱”,便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更谈不到人与内心的和谐。
其实,爱是人的内心和谐的表达方式,而和平,无论是消除战争、平等相处,还是消弭仇恨、共同发展,都是爱的结果。
虽然我们认为这本书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型悬疑小说”,但是显然它并不仅仅是一个好看的故事那么简单,它所表达的是佛家的最质朴、也是最核心的思想,而这个思想,使它不再是一本通俗小说,而成为一本普及佛教知识、传达佛教理念的书。
正文 第105节:(105)
后记
爱的阿赖耶识
从所谓的写作理论上来说,每一部作品都必然会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它们就像一个不会说谎的孩子,总是在虚构的故事中透露出作者的真实体验,这体验可能是多年的生活理想,也可能仅仅是写作当时的心情。
它们就像是一颗只在文字、言语和意识中生长的种子,不受任何支配地在每一处地方留下播种的痕迹,无法掩饰,更不能灭除。这类种子在佛家有个很好听的名字: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是个神奇的概念,解释它需要一定的智慧和勇气,稍有不慎,它便会被理解成宗教迷信的根源。在我看来,轮回、报应之类容易让人对佛教产生误解的概念,都与阿赖耶识有莫大的关系。然而奇怪的是,这个概念在很多西方哲学体系、甚至当前正红火的哲学思想中存在着,西方哲学家费了挺大劲建构的东西,早就以“阿赖耶识”这个概念存在于古老的东方哲学中。
简单地说,阿赖耶识就是一个芯片,它将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存储下来,使任何生活背景、体验都被记录在这样一颗种子里。一个人无论做些什么、想些什么,都只不过是这颗种子产生的“果”。在佛家的说法中,任何感官和行为都是意识的结果,但意识是靠什么支配的呢,就是这个阿赖耶识。
套用在写作过程中,一个故事写了什么,为什么把这个人物塑造得伟大,为什么结尾让那么悲惨,这是受作者的创作理念的支配。然而,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理念,则源于他的阿赖耶识。至少,一部作品在主题或境界上的高尚或低劣,取决于作者的阿赖耶识这个支配意识的种子里,善心多一些还是恶念多一些。
那么,在这个通俗的故事里,那个神奇的阿赖耶识做了些什么呢?
回想起来,写这个故事的过程已经足够奇妙。很多人对它的批评是太过于“像”《达?芬奇密码》了,对此,我并不反驳。事实上,如果没有《达?芬奇密码》,我也根本不会想到写这样一个故事。而这其中的yīn差阳错,我想可以解释为阿赖耶识在这次写作过程中的作用。
2005年的6月,我在藏传佛教止贡噶举噶千仁波切的指引下皈依佛教,从此,开始大量接触佛教知识。几个月后,我才无意中阅读了《达?芬奇密码》。事实上,这本书当时已经流行了一段时间,我读它的时候已经很晚了。然而就是这个时间差,让我突然意识到,用中国的历史和佛教知识,也完全可以写出类似的故事。
下过围棋的人都明白“次序”的重要xìng,位置相同的两手棋,谁先谁后,产生的效果却关乎胜负。而这类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