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的,正史上的描述比较严肃跟残酷。
那谪仙李太白呢,说到谪仙,就是犯错被贬斥下界的仙人。李太白也犯过苏东坡这样的错误,过程同样有趣,这是后话,还得先说说这位谪仙的一些小来历。
李姓单名一个白,但很多人直接叫太白,李白自己称自己也叫李太白,金星耀太白,那就只有太白金星了,传说其母梦长庚(长庚星就是太白星也叫金星)入怀而生,所以后来李白向人介绍的时候自称过“青莲居士谪仙人”,也就是说“青莲居士”是自称,“谪仙”也是自称的,当然,没有一定的才能和底气是不敢自称“仙”的。
除了满腹经纶和诗歌词赋,李太白还有一个才能,精通外语,精通几国语言目前楼主还在查证,但高丽语起码是精通的,唐玄宗时期涉及到高丽的政策,翻译跟文书都是李太白直接参与的(所以听到有南韩棒子说李太白是南韩棒子人思密达也无需恼火,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只能呵呵一下)。
苏东坡能过目成诵,李太白呢10岁便精通书史出口成章了,就是这么一个有天赋的小孩,偶然碰见一位拿铁杵磨针的老婆婆,现实中谁见过拿粗铁杵去磨针的人呢,都没有,李太白也纳闷,问老婆婆做什么,老婆婆说磨针,李白看不懂,也就是说按“正常人”的看法大概都有点看不懂,即使磨针也该拿根细一点的棒子来磨,拿一根粗棒子去磨针别人难以理解,老婆婆一句话“只有有恒心,铁杵磨成针”,这句话是点化,李太白就是从那时开的窍,在开窍前,跟一般的小孩子无差别,另有传说这位老婆婆是梨山老母的化身。
苏东坡虽然在仕途上遭排挤贬斥,与其说是排挤贬斥,倒不如说是变相的保护,因为苏东坡的经历中出现了一个又一个重量级的接引人。李太白亦如此,李太白成年后的一个重要接引人是另一位大诗人,亦身处朝廷重职的贺知章。李太白就是被贺知章引荐给朝廷的,引荐的过程一波三折,考试被杨太师高力士屈批卷子,只因是贺知章推荐的(这就属于内斗了),李太白这样的高才当然有怨气,贺知章的劝告又如磨针婆婆一般“只消忍耐,必然登第”。当然,李太白没经过考试,直接被皇帝看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就出现在高丽政策上。
当时高丽番史的国书,朝廷所有的翰林学士中没一个人看得明白,众臣评价“此国书皆为鸟兽之迹,臣等学识浅短,不识一字。”。贺知章回去把此事告诉李太白,李太白不屑,后来就趁这个机会翻译了国书,内容是求和的,语气不卑不亢,若不同意,即便是厮杀也无所畏惧,前面提到过,当时高丽c新罗c百济分属不同独裁者,也就是说三个本是不同的国家,高丽的国书写得不太好,被李太白翻译如下:
“渤海国大可毒(可毒就是“王”的意思)书达唐朝官家。自你占了高丽,与俺国逼近,边兵屡屡侵犯吾界,想出自宫家之意。俺如今不可耐者,差官来讲,可将高丽一百七十六城,让与俺国,俺有好物事相送。太白山(现在的长白山)之菟(指老虎),南海之昆布(海带),栅城之鼓,扶余之鹿,莫撷(拼音打不出来这两个字,地名)之豕(猪),率宾之马,沃州之绵,湄沱河之鲫,九都之李,乐游之梨,你官家都有分。若还不肯,俺起兵来厮杀,且看那家胜败!”
后来李白针对此文拟制了一封回帖,当然是用高丽文写的,来看看当时的外交辞令跟现在有何不同,李太白当着皇帝跟众臣的面翻译如下:
“大唐开元皇帝,诏渝渤海可毒,向昔石卵不敌,蛇龙不斗。本朝应运开天,抚有四海,将勇卒精,甲坚兵锐。颔利背盟而被擒,弄赞铸鹅而纳誓;新罗奏织锦之颂,天竺(印度)致能言之鸟,波斯(现在的伊朗,当初的波斯横扫土耳其希腊,才有了后来的斯巴达勇士抵抗波斯的故事,欧美对伊朗的态度敢说与历史无关,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