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这个十四篇,就开始偏向生活的应用了,所以更生活化的东西,中间和后边都有,有些专业的反倒在前边。

    上边提到了上古,中古时期,上古时期的人就会懂得做“汤液醪醴”了,用现代的话来理解,那个年代的人就懂得煮粥了,“上古时期”离现在有多远呢,这是书中提到的“上古时期”,成书的年代离我们现在就差不多五千年,上古时期那就更久了,前边章节原文提到,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暮之累用现代的话来理解,那是个穴居时代,要做“汤液醪醴”,除了五谷外,还得有器具,这和我们想象的穴居时代还是不大一样。

    首先黄帝就问岐伯: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

    岐伯对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

    这里五谷,就是个统称,包含不同地区的主食杂粮,统称为“黍稷稻麦菽”,现代主流的是稻(俗称水稻c大米)c黍(俗称黄米)c稷(又称粟,俗称小米)c麦(俗称小麦,制作面粉用)c菽(俗称大豆)。实际是远不只这些种类,但主要是这几类。

    岐伯怎么回答?他说“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岐伯首推稻米,稻米为中央之谷,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薪就是拿稻杆当柴火,就地取材,这和“煮豆燃豆萁”异曲同工,只是没有“豆在釜中泣”,“稻米者完,稻薪者坚”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不懂,黄帝也不懂,于是黄帝问:何以然?,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

    关于“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这段话,楼主对书中的白话翻译不满意,另查询了两段别的翻译。

    1c稻米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气味完足。稻薪至草木苍干之候,伐取得时,故茎叶坚实。

    2c夫天地有四时之阴阳。五方之异域。稻得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气。具天地阴阳之和者也。为中央之土谷。得五方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以养五脏。天地之政令。春生秋杀。稻薪至秋而刈。故伐取得时。金曰坚成。故能至坚也。炊以稻薪者。取丙辛化水之义。以化生五脏之津。上章云。移精变气以通神明。论神气生于先天之精也。此章复论精气。又藉后天水谷之所资生。盖五谷之液。以养五气。气和津成。神乃自生。是以上古之人。能完其天真者。虽有汤液醪醴。为而勿服。以其神全故也。中古之时。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以稻米之液。能生养精气神也。今世之人。止知毒药攻内。针石治外。不知精气坏弛。其功不立者。以神去故也。是以上章曰移精变气。得神者昌。此章曰故精自生。巨气乃平。凡治病心先求其本也。

    第一种注解是按文中的字面义上去解释,第二种注解显得稍微啰嗦了点,但是更详细。

    接下来黄帝和岐伯的对话就有意思了,因为前边提到,“汤液醪醴”实际就是最好的主食杂粮和治病的良药,这个“汤液醪醴”的成分为五谷,但现实中却难以起到这样的作用,我们也怀疑,黄帝跟我们一样,于是他就开始问岐伯。

    [帝曰: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为而不用何也?

    岐伯曰: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

    帝曰:今之世不必已何也?

    岐伯曰: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也。]

    看上边的原话,“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是“为而不用”,意思就是说做出来了但不立即去使用它,这里又回到“汤液醪醴”,前边用稀饭和粥来描述了它们,实际上这个“醪醴”粘稠到一定程度,如果不用继续保存它,只有一种方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