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边提到“五脏之外荣”,到底这个“外荣”是翻译成“面色,肤色”还是“五脏”本身之外荣,可以疑问一下。
(5)“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谓五决者,五脉也。”后边的描述,就属于医技方面的内容。这里提到了“五脉”。
“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可以万全。”——这段描述,是医技比较成熟的医生才有的,现在不时兴了,都借助各类仪器,没有什么“指别”,“类推”,“意识”,“目察”现在还有,中西医都有,请看上边的顺序,文中“目察”是放到最后的。
再接着就是各类脉的称呼,一些古代病症名,这些症状暂且先放着。后边有更详细的。
最后“凡相五色之奇脉,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这个是“奇脉”在“面,目”的体现,不死之脉的五种体现和死脉的五种体现和描述,楼主又把这个跟前边的结合起来看,这里是不是可以说明以黄种人做为参考依据,因为“不死之脉”全部有面黄,至于目的颜色就没管了,而“死脉”的表现,面不黄就是死脉,目的颜色同样不管了,这个“目”显然是包括“眼球和眼白”的。不死之脉缺了个“面黄目黄”,照这逻辑,“面黄目黄”也属于不死脉的体现。
《黄帝内经》之十一篇《五藏别论》,这一篇是上篇的补充。这一段补充,就相当及时了。
全部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脑c髓c骨c脉c胆c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夫胃c大肠c小肠c三焦c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之主?
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
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1)关于这篇,先看最后的这句话:
“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白话翻译:
“对那些拘守鬼神迷信观念的人,是不能与其谈论至深的医学理论的;对那些反感针石治疗的人,也不可能和他们讲什麼医疗技巧;有病不许治疗的人,他的病是治不好的,勉强治疗也收不到应有的功效。”
这句话是个强调,也就是说,医学理论并非“鬼神”,按现代的观点看,这是朴素的唯物观。后边的,点出了“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和现在的情况类似,对中医反感的,不许治的就去选别的方法选西医,强迫去治疗,难以达到效果,反倒延误病情。
(2)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这句话,已经明确点明,“精气”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