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到后边男女还是有别,“血气”主要针对女性,“气血”则针对男性。
注意这个排位,因为男女生理上的差异,重点次序不一样。后来血气叫习惯了,也就没这么在意了。“血气方刚”是形容人年少时期气盛,通常用来形容男的,应该叫“气血方刚”更合适。
来看看“脾c胃c大肠c小肠c三焦c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这段话描述了脾c胃c大肠c小肠c三焦c膀胱者的功能,把他们合在一块,主要用于“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用现代的话理解就是吸收,消化,转化,排泄功能,表现在外就是“唇和四肢,肌肉”。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这句话得好好理解了,“十一脏”,比上文“十二脏”少了一个“膻中”,所以这个“膻中”不是个有形的“脏器”,还是以说的最多的“五脏六腑”来直述。这句话指出了胆与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因为前边提到了人身体的主要器官还是在“五脏(五藏)”,这里又指出“十一脏,取决于”,说起来好像乱了逻辑和分寸似的,不是逻辑乱了,相反,这更强调了人的身体作为一个完整整体的重要性,也就是说每个人身体内部结构是完整而精密的,前边提到了“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这个“中正之官”是非常重要的,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心为君主之官,但人体的精神c意识c思维活动的最后决定,必资于胆。胆主决断,刚正果断,为中正之官,对外界事物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对人体的神志活动起着调节作用。《内经》后边章节有提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这个判断决定错了的话,直接影响的就是自己。
所以病是自己吸引来的,换句话说,人是自己命运方式的主宰,这是人自己选择的。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c二盛病在太阳c三盛病在阳明c四盛已上为格阳。
寸口一盛病在厥阴c二盛病在少阴c三盛病在太阴c四盛已上为关阴。
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赢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这里又提到了“脉象”,和“脉象”有关的应该统一集中来讲,可能古人认为很容易理解,混在一块。
接下来是《黄帝内经》第十篇,这里就讲得更详细,是对上一篇的补充,也提到了很多脉象,包括死脉,不同的是,这里多了很多诊断的依据,同时开始和食物联系起来了,原文也需要去仔细去对看,看不明白的先跳过。因为很多相对基础的篇章在后边,前边看着就停了的话,很多你感兴趣的东西全在后头,实际上也没有谁全精通,医生尚且如此,不是专业的要求可降低点。若是全通了,离破解人身秘密,成仙不远了,就类似破解dna一样。后边的越看越有味道。
同样由于逻辑连贯性强,原文一次发全,解释挑重点。
《黄帝内经》第十篇《五藏生成论》:(注意,“藏”即通“脏”)
原文:
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
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
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
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
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
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
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
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
多食酸,则肉胝(月刍)而唇揭;
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
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五脏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