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从《黄帝内经》提出的“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对比后边篇章提出的“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是否会矛盾?显然不是。

    很多人理解“无为”是什么都不做,学者专家们也就此偏颇地认为道家就是消极的,逃避的。实际上“无为”,是不对自然天性做过多人为的强求改变,也就是顺其自然,道法自然,光是从“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这点来看,要做到也并非易事,而这个态度显然是积极的。

    “无为”即“无伪”,无伪便是真,这和后来的“修真”是吻合的。为则伪,伪则虚,即所谓虚伪。这个可对比参照《道德经》的“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道不可为而可悟,从何处悟?从灵台方寸那里去悟。《西游记》里孙悟空艰辛求道时的地点为“灵台方寸山”,这个“灵台方寸山”非常妙,看人们侧重在哪里,是侧重“灵台方寸”呢还是侧重“山”,显然这里就是个意象的比喻。“灵台方寸”即是“心灵”。

    从这点来看,道家是充分遵从自然天性的,但现实中,这个“天性”是受制约的。首先要知道自己的天性,若所自己的天性和现实协调一致那还好,若是格格不入,是选择遵从自己还是对现实妥协呢?所以整个过程,难或易只有自己的体验最明白,了解自己本身就是个接近宗教的过程,这和佛家的“本我”“无我”有异曲同工之妙,倘若连“本我”都不明白找不到,谈何“无我”呢?比如济公就是个“另类”,做到“真如本性”容易吗,难!难!难!

    《西游记》里的一些场景描述,实际上《庄子》开篇《逍遥游》里也有类似的描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这些场景,现在也同样当神话看,不过,这不是庄子说的,这是引自另一本古书的摘录,这本书叫《齐谐》,是部已经失传的书籍,只是有部分内容被《逍遥游》里引用了。(把它划分在〈庄子〉内篇,留意了没,又是“内”)。

    再回到《黄帝内经》之《阴阳别论篇》,这篇就彻底讲脉象,属于更专业的内容了,翻译是死的,如何去理解感受,是另一个层面的事。那为何这篇专业的放在第七篇,而相对更通俗更易理解的一些基础篇章却在后头,编者大概是考虑将“阴阳”的论述放一块。

    经一番思量,本篇《阴阳别论》暂先搁置,本篇放到后边讲,先讲后边几章更为基础更为实际的内容。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可以参举参考的例子更多,既可拿自己来做比对,也可拿身边的亲朋好友来做参考,亦可拿西医做比较。

    来看《黄帝内经》之《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单看《灵兰秘典论》的篇名,既然为秘典,就说明其重要性,从本篇开始,大伙可以重点研读,奥妙和趣味无穷无尽。

    在《白蛇传》里,白素贞自我介绍的说辞是这样的:“问道于青城山,师从黎山老母,学过些岐黄之术,奇门遁甲”这个“岐黄之术”就是指医术,“岐黄”就是岐伯和黄帝,源于此。所以虽然她虽然为“妖仙”,但非一般的“妖仙”,黎山老母,在《白蛇传》中未露个脸面,在《西游记》里也仅出现过两次,最重要的一次是在《四圣试禅心》里,为了试探唐僧师徒,猪八戒入了套,“四圣”为哪“四圣”,分别为黎山老母c南海观音菩萨c普贤菩萨c文殊菩萨,黎山老母化身为母亲,其他几位菩萨化身为三位女儿,请注意这化身的等级,呵呵。说远了。

    回到正题来,本篇论述比较短。

    先看看全篇原文,虽然篇幅短,但这篇原文是必须要细读的。

    《灵兰秘典论》原文: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

    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