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趾高气扬的朱王骑马挎枪走出城门时,陈寡妇高举菜刀厉声吆喝追了上去,四面八方相助接应的起义农民也排山倒海般汹涌而来。平时“唯我独尊”的朱王早乱了方寸,没跑多远就从高头大马上翻滚落地,跑着跑着就掉了玉带,再跑着跑着就被陈寡妇手起刀落割下了人头!后人为了纪念这次农民起义的胜利,就在武冈城东当年朱王落马、掉玉带、被砍头的地方修建了三座桥,分别取名叫落马桥、玉带桥和断头桥。

    屋后松树林的童年旧梦和磨刀石上听来的故事传说,是王耀楚终生难忘的摇篮曲和启蒙课本。人生处处有真善美、假恶丑,而且每时每刻都在天真无邪的童稚心灵上留下无痕的烙印。看似一首诗、听似一首歌的,原来不光是繁华京都城南的那些旧事,还有许许多多可以名状的和不可以名状的古老而遥远的小山村、小院落、小屋场日日夜夜精彩或不精彩演绎过的沧桑往事。

    到了上学读书的年龄,王耀楚背上书包,前往邻村踏踏岭的地母庙小学就读。这是一所极其简陋的普通乡村小学,几间破旧不堪的木架子教室,大风起时似乎还有些揺晃。但在乡村孩子的眼里,却是文明和理想的殿堂。每天,他蹦蹦跳跳走在乡村的小路上,看朝霞与燕雀齐飞,听蛙鼓与鸣蝉对唱,吟“众鳥高飞尽,孤云独去寒”之诗句,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之感叹。放学回家,他就爬上小木楼,专心致志读书、写作业。他朦朦胧胧,虽然还不知道人类知识的海洋究竟有多深邃、多宽广,但有一点,他是知道的,这就是知识就是力量!他瞧不起那些只知道炫耀父母权势揮霍父母钱财不思进取的富家公子哥儿,认为坐享其成终究会坐吃山空;他可怜那些穷困潦倒只知道破罐子破摔临渊羨魚穷不思变的浪荡混混,认为天上不会掉鸡鸭魚肉天下没有白送的酒席。他坚信耕田、读书是世间的两行正业,而且读好书对干其他事业都有好处。他爱上了读书,爱到几近疯狂和如醉如痴的程度。

    初小毕业后,王耀楚考上了县城的鸿基小学念高小。武冈县城不大,但对乡村而言,却是首府,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县城周围附近二三十里路以内的乡村孩子,初小一般都在就近的村小就读。村小毕业后,成绩优秀的几乎都考上县城高小进城就读。那时候没有公路,没有公共汽车,只有青一色的石板路。好在从磨石出发,途经王家祠堂、二郎庙、姚家垻、刘家坊、曹家巷、架木桥、望远庵、青茅冲、马家桥,一路都有进城读书的孩子作伴,虽然说不上浩浩荡荡,却也算得上莘莘学子络绎不绝,只是其中辛苦不言而喻。

    王耀楚对这种求学生涯却从来不觉辛苦只觉新鲜。县城高小的学习环境、师资条件、学习氛围,比起乡村小学来,确实是有多远强多远。他已初步领会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道理。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姓许的国文老师,每节国文课正课之前,总要讲一个里的故事,引发同学们学习国文的兴趣。日积月累,他知道的故事也越来越多,学习国文的兴趣也越来越浓,而且除了课堂认真学习之外,还养成了逛书店的习惯。县城四牌路的马文星堂、国华书店,都成了他常去光顾的乐园。走进那些书店,他就如鱼入江海、鸟归丛林,大有“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和“登高必自卑”、“一览众山小”之感。

    王耀楚聪颖好学、勤勉上进。1949年回到家乡的全道小学读六年级,高小毕业时各科成绩都很优秀,而且人格品德十分受人称道。第二年春节,他在家里大门上贴了一副自己书写的对联:“建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达成向群众学习的新教育。”这副对联表达了这名13岁少年的美好愿望和志向。一位名叫张文蔚的小学老师根据自己长年的观察和了解,特意写了一首诗赞誉王耀楚。诗是这样写的:

    耀楚天资颖且聪,

    不是废铁是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