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章节名:第一章第1卷

    20世纪80年代,正是九年义务教育制响应最有力的时候。不同于其他政策,也不存在天高皇帝远,这项政策在全国上下都得到了同等程度的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最核心的内容是义务,无条件服从并执行。其次是九年,指小学和初中加起来的时间。但服从不代表心甘情愿,就好像被老师批评的学生沉默地低下了头,并不代表他没在心里骂你。任何人都知道,无论什么事情,履行义务总没有行使权利爽。义务教育的资金虽然由国家出,但对于一个学校的管理者来说,管理一个学校费心费力,奋斗几十年最终弄一个收支平衡。校长也是人,也需要生活,也渴望生活富裕,而且几乎所有校长天生都具备商人的潜质。如果一辈子奋斗在这个岗位上,那将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现实若真像政策那么理想,那么校长从上位那天就开始盼着退休。好在我们国家注重的是现象而不是真相,所以没有一个盼退休的校长。

    在一些远离城市的小乡小镇,义务教育的实现过程可谓百花齐放。校长不拒绝来上学的孩子,这会违背义务教育的原则。但是校长对孩子的态度相当恶劣,仿佛校长与学生两个职业有世仇。动辄破口大骂,甚至拳脚相加,警告学生不想上学便滚回去,并从法律角度解释,义务教育不等于强制教育,你来了我得接受,你不来我不会逼你。整个村子里对学生最坏的不是家长,不是别人家长,不是地痞恶霸,而是校长。任何地方打学生的都是小学初中,高中以上很少听说过。这是对义务教育的一种抗议。孩子在行使上学权利的同时,这是他们应该履行的义务。

    学校不要求学生交学费,因为这违背了义务教育原则。书本和校服是上学必须的,而且是合乎原则的。学校与校服厂和盗版书厂建立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生死与共,共同富裕的牢固关系。定期更换校服和购买学习资料成为学生在学校养成的最牢固的习惯。校服都非常难看,而且做工极差,这也为后面更换校服埋下伏笔。学生几乎都不愿意穿校服,其实学校并不在乎这个,甚至自己都不愿看学生穿上校服的样子。但校长还是不断声明必须穿校服,一来符合政策,更重要的是如果校服一直崭新地放在衣柜里,在换下一套校服时理由便显得牵强。

    1992年9月,孙米拉上小学。确切地说,是学前班。

    孙米拉出生在一个叫崇和的小地方。当地政策,孩子须达到7岁方可上学。而且必须是前半年生人,即7月之前出生。比如两个同一年出生的孩子,一个生日是6月12日,一个生日是7月3日,那么前者刚好能上学的那年后者刚好还不能上学,因为前者那年7岁,而后者6岁。学校对出生月的限制极其严格。这就意味着两个同年出生,从小玩到大,身高体重相似,脾气相投,甚至走路步伐都一致的两个孩子,在学校要以学长学弟相称。更残酷的是,当一个孩子正在回答老师提问的时候,另一个孩子还在指着商店的一块儿糖对妈妈撒娇。那个时候学前班和现在的幼儿园没法比。现在的幼儿园,其条件和学费连大学都望尘莫及。孙米拉所在的学前班没有教室,村子里建了小学和初中,没有专门为学前班建立场所。每天上学的地方是一个电影院,露天的。只有一个小屋,用来放置录像机。白天上课,晚上放电影。院子里有十几排水泥长凳,孩子们自带小板凳,把水泥长凳当做课桌。一旦下雨便无法上课。因此,孩子们的休息日是周末和下雨天。刚刚脱离父母怀抱的孩子没有一个认真学习的,他们甚至还不知道学习是一个什么概念。倒是晚上,孩子们对这个地方兴趣浓厚。纷纷挤在门口,听着里面电影的声音,兴奋或抓耳挠腮。门口有买票的人把守,每人一块钱。这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数目。所以,孙米拉童年时期的电影几乎只有声音。胆子大的孩子爬上院外的大树或翻墙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