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三本,有说即夏代的《连山》,殷代的《归藏》和周代的《周易》的。它们的首卦分别是艮c坤和乾,表现了不同时代的人们对《易》的理解和独特的尊崇对象。以山为首的《连山易》,据说由炎帝,即神农氏c连山氏所作,故又称神农易c连山易。它重艮尊山,有山叠山重之象,象征当时洪水泛滥,原始部落的古人还住在南方高山密林中,狩猎为生,靠山防洪的蒙昧生活。而《归藏易》以坤为首,则有注重母系血统的含义。据说它由黄帝,即归藏氏所作,故又称归藏易c黄帝易。它重坤尊地,寓意万物始于土地,归藏于土地,象征人民已经移居平原,开发了农业。由于《连山》和《归藏》早已经失传,其精义也基本继承和保存在《周易》里,所以现在通称的《易经》,一般指的就是周文王整理过的《周易》。它重乾尊天,寓意尊天重君,象征人类已经进入父系社会,建立起等级森严的上尊下卑的礼仪制度。
解释《易经》的传的内容有七个部分,总共十篇,被称为“十翼”。“十翼”的意思是十篇文字犹如经的羽翼。这十篇包括《彖传》上c下两篇,《象传》上c下两篇,《文言》一篇,《系辞》上c下两篇,《说卦》一篇,《序卦》一篇和《杂卦》一篇。
《十翼》原本各自为篇,不与经文相连。《汉书艺文志?六艺略》载《易经》十二篇,颜师古注曰:“上下经及十翼,故十二篇。”
战国时流传的《易经》,有经无传。汲冢书可为例证。西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汲郡人不准(姓不,名准。“不”为“丕”之省文)盗发魏王墓,发现了竹简文古书,其中有《易经》。据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后序》说:“《易经》及《纪年》最为分了,《周易》上c下篇与今正同”。这只能证明经c传各自独立,但不能由此断定战国时期没有《易传》各篇著作。
1972年,湖南长沙东郊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周易》分为三部分。即:(一)《易经》六十四卦;(二)《易经》卷后的佚书。除了很少一部分见于今本《系辞?下》以外,此书的其余部分,都是不曾流传下来的佚书,内容为孔子及其弟子讨论卦?爻辞含义的记录;(三)《系辞》。没有今本《系辞?上》的第八章,即“大衍之数五十”章。又今本《系辞?下》第四章的第五c第六c第八c第九等四节在上述佚书之内。除此之外,今本《系辞》大致都包含在帛书《系辞》里面,不过两者章节的次序不尽相同,文句也有差异。帛书《系辞》还包含了今本《说卦》的前三节,又有两千余字为今本《系辞》所无。这都是孔门弟子所录《系辞》流传到汉初的本子。
《史书?孔子世家》中:“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司马迁身为史官,所见《易传》,十翼之中,仅少《杂卦》一篇。
王充《论衡?正说》云:“孝宣皇帝之时,河内女子发老屋,得逸《易》c《礼》c《尚书》各一篇,奏之。皇帝下示博士,然后《易》c《礼》c《尚书》各益一篇。”又云:“《礼》c《易》篇数亦始足。”所说益《易》一篇,当是《杂卦》。有人认为这一篇是《说卦》,反疑《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卦二字是衍文。如果是这样,十翼之中,尚缺《杂卦》,王充就不能说《易》的篇数始足了。
今本《周易?十翼》中的《系辞》c《说卦》c《序卦》c《杂卦》四种各自独立为篇,列于经文之后。《彖传》c《象传》c《文言》三种各附于相关经文之后。
据《三国志高贵乡公传》载《彖》c《象》连经,始于后汉郑玄。郑氏注《易》,为了学者的方便,以《彖》c《象》连经,谓始于前汉的费直,这是误会。由于郑氏所传的《易》学,属于费氏易,于是误认郑氏的体例源于费氏。殊不知费直并无章句,但以《十翼》解经。既无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