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说在各种理论中虽然参照系在不断变换着却隐藏一个不变的参照系,那就是以人为标准的参照系,那么他正在接近事物的真相。自然万物无思无为呈现的是恒常的运动。秩序或称组织以及规律是自然界固有的,也是被千百年来探索者所惊叹和赞美以及沉醉的。然而,自然界的客观实在就在那里,起着不言不语的状态,而人类对它的认识在逐步进展着,这进展你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甚至不同的立场(内在的经验积累形成的世界观)去发现,去演化自己的理论体系,但始终是局限性的,这来源于人这一主体的局限性。如果人类认识世界了解宇宙始终脱离不开人这一主体的先导的话,那么最终的结论就是全部科学退化为只是追逐想象的一种游戏,这似乎是我们不愿看到的现象事实的事实。
让我给读者讲述一个故事:在古战场上两军对垒,凭借的是首领的武艺谋略。假设甲方是一位威震四方,武艺超群的战将c,而乙方有两位战将a和b,a和b都自认为不是甲方c战将的对手,而且武艺差距很大。再假如明天必须进行一场决战,那么,a和b必须决定由谁出去与c战将交战。于是a战将想到了一个两者认为公正的方法一一一抓鸠。按照常规的逻辑推理,哪一个出去交战必死无疑,哪一个留守营寨则必存活,所以这似乎关系到a和b两位战将的生死存亡的关键。两个鸠条是由b战将执笔的,原计划写一个“留”字一个“去”字,然而,b战将耍了一个计谋,瞒过a战将,写了两个“去”字。a战将抓到一个“去”字,很自然的联想到b战将手里一定是“留”字。假如a战将对b战将的人格从未怀疑过,非常信任,那么在底隐里a战将被受到愚弄。
按照常人的习惯观点,必认为a战将愚笨,b战将是一位聪明的人,因为他用计谋把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如果事情果真按照常人的习惯推演,明天a战将与甲方c战将交战,被c战将斩于马下,而b战将留守营寨坚守不出而存活,那么一来这个故事就没有任何精彩之处了。然而,世界上的事情往往出乎人的意料之外的可能性依旧存在。事实是:到了明天,a战将出寨迎战的是一位与自己旗鼓相当的对手d,而这d战将的目的只是牵制住a战将,所以,a战将根本没有生命的危险。那么b战将呢?甲方的c战将采用后方偷袭营集的策略,一举斩杀b战将夺占了营集,用最小的代价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而a战将获得消息后,不敢恋战,落荒而逃,投奔本国的另一个关隘。
现在,我们看到了结果,b战将耍弄计谋根本不是把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是处在万劫不复之地,而a战将也不是得到一个“去”字而把自己的命丢掉。那么一来,对于b战将除了给予一句“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评论外,而具体去区分b战将是聪明还是愚笨就没有任何意义的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是起着主导作用的,存在的客观因素还有很多。观察到的现象事实所形成的习惯推理只能决定人类的认识观,而不能对宇宙的客观实在形成的规律起任何作用。客观实在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这一本体也是客观自然界的产物,局限在人这一主体上,要对自然界或宇宙有什么正确的完整的认识,往往是劳而无功的。即带着有色眼睛去看世界,往往是偏色的从而总带有点片面性。
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或分析一下当今物理世界认识观的差异。牛顿经典力学的图景中,一物体从静止点a运动到静止点b,a和b之间的运动过程,牛顿是用力学把它们联系起来的(见图bf)。
a和b作为首在和尾在对于人来说是静止的,因而是实在的。而在运动的过程中的物体a是不是实在,牛顿压根没有考虑,只给出数学关系式。爱因斯坦变换了一下参照系,提出了物体运动速度达到光速要做如何演算,原则上对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