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二十年代,徐志摩自海外归国后,在北平发起成立了著名的新月社。一时间,许多文化名流响应。其中有胡适、林语堂、丁西林等一大批人物,而沈性仁和林微因也是其中的活跃者。沈性仁与徐志摩共同翻译了《玛丽玛丽》等文学作品,这引起文化界广泛的注意,特别受到林徽因的赞赏。沈性仁先后共翻译作品17部,其中戏剧9部,小说3部,散文诗1部,非文学作品4部。1925年她翻译房龙的《人类的故事》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在中国掀起了一股经久不衰的“房龙热”。直到近些年,房龙的作品仍旧是一些出版社的畅销书。著名作家曹聚仁就因读《人类的故事》而受益匪浅。也就在这一时期,沈性仁与胡适、朱自清、梁思成、金岳霖等文人学者,相识相交并成为要好的朋友。陶孟和,与沈性仁便是“客厅”中的主要座上宾。
无疑,这是一段安逸的生活。陶孟和在英国伦敦大学学习期间,受韦伯教授夫妇和哈蒲浩士教授的影响很深。同时最喜欢肖伯纳和威尔斯这两位作家。他们都是费边社社员,在英国从事社会改良主义运动。
20世纪30年代,社会学家陶孟和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我们小民的希望》,文章中他向当权者提出了三个要求,尊重生命、尊重财产、尊重人格,这三个要求条件并不高,很容易做到,但在当时却很难实现,因此他希望“在最近的将来”能有一个这样的地方。
《北京人力车夫之生活情形》为一篇旧文,是陶孟和先生“从事社会调查,应该先从乡村生活农民生活方面着手”这一宏愿的最早贯彻。1914—1915年,基督教“北京社会实进会”服务团,曾对北京各区人力车夫职业与生活的情形做了一些调查,陶先生受该会之托,将调查资料编写成报告。陶先生在文末说:“吾之撰此文,希望吾人尽其所能,多少改进为吾人交通上辛苦之同胞,俾其日有进步。”
人力车夫,即竭其一己身体之力量,载运客人(极例外时亦载运货物)以为生活者也。今若将人力车夫与其他从事于较进步之运输业者相比较,则可见以下诸点:
(一)人力车夫之劳动极费力且不经济,盖彼竭其全身体之力每次所运者不过一人。
(二)人力车夫之工作不合卫生。盖其伛偻驰驱之态防阻胸部之发展。其急迫之呼吸,所吸又为通衢上污浊之尘芥,实有害于肺部之健康。而其身体终日着汗垢所渍之衣服,尤易染受各种疾病。
(三)以其所费之体力与其所得之酬报相比较,则收入可渭极微。然吾人于讨论收入时有应注意者,即金钱之价值与生活之程度两方面是也。不恃机巧之劳动,即纯依筋肉力之劳动,无论在何处,所得之报酬皆为最低。
(四)人力车夫之劳动殆完全用筋肉力,所需之智慧极低微。
吾人若以马车或公用电车代人力车,则价廉而速度高,自社会之方面观之亦更为经济。吾人有轻便良善之运输法,如马车电车之类,而不能用,乃必使一般人终日绞血汗以从事不卫生不经济之人力车业,实社会之一大消耗也。设人力车业果能尽行废止,人力车夫皆能改操新式之运输业,则其工作较为简易,更可以其余之精力,从事于劳动以上简单物质生活以上之事业(如消遣、娱乐、文化之教育等),岂不善哉?故无论从个人或社会之立足点观之,人力车业之在现代实劳动力之大消耗也。
更自消费者方面观察,人力车亦未尝可称为经济的运输器。今日北京每日乘人力车行四英里之路程,则所费与在伦敦、纽约或巴黎每日之车费大概相同,有时或且过之。如在柏林或纽约等都市,车费不论远近概行划一,伦敦与巴黎则常按路程之远近而定价,但无论其规定如何,一般人每月所需之车费亦不过中洋十元左右。吾昔在伦敦近郊居住时,距学校在八英里以上,所购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