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家资本主义为主,重点是发展重工业;而前者则是以私人资本为主,侧重于发展轻工业。轻工业的发展以棉纺织业和面粉业最为成功。
这个时期,民族工业的成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1912年初,孙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不久,就发布《内务部通饬保护人民财产令》:凡在民国势力范围之内之人民,所有一切私产,均应归人民享有。前为清政府官产,现入民国势力范围者,应归民国政府享有
1912年至1916年,政府颁布的发展实业的条例c章程c细则c法规等达八十多项,涉及农业c工业c商业c矿业c渔业c林业等很多方面。
主要内容有解除对民间兴办工商企业的限制;实行专利制度,奖励植棉c制糖c牧羊;对新办企业予以优惠政策,实行保息制度,对民族工业品及其原料减免捐税;设立各种示范场所,推广技术,劝导人们创办实业;筹办国货展览会和组织参加外国博览会等。这些法令和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族经济的生存环境,从而助长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从1912年到1919年间,中国新建厂矿有600多家,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民族资产阶级大受鼓舞。“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成为当时并存的两大思潮。爱国心驱使和利润刺激,促使民族资产阶级乐于投资新式工业。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特别是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要求,而掀起的抵制日货c提倡国货运动,作用尤大。“抵制外货”c“发展实业”和“实业救国”,不仅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口号,也成为各阶层人民爱国的共同要求,有力地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国际环境方面,当时正在进行的一战提供了发展的契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互相厮杀,无暇东顾,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处于夹缝中的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一次发展的机会。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骤减,同时它们对中国的原料和部分商品的需求量增加了,这就使原来在帝国主义控制下变得十分狭窄的中国市场稍稍出现了一些空隙,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外部条件。
这时期,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但好景不长,世界大战的结束打断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趋势。这说明帝国主义侵略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因素(特别是在近代前期),不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国民经济就不可能得到正常发展。
例如,中国的棉纱市场向来为英c日c美几国所垄断,而其中英国一直占据优势地位。在战时以及战后世界资本主义危机中,英国棉纱棉布产量大减,对中国的输出自然也减少了。
日本棉纱本来可以乘机取代英国在中国的垄断地位,但是一方面,中国市场基本上属粗纱市场,而战时日本却以生产细纱为主,不适用于中国;另一方面,当时日本本国的织布业迅速发展,需用棉纱量大。
因此,日本对华输出的棉纱也减少了。市场上的洋纱供给减少,而需求仍然很大,这就使棉纱的价格上涨,盈利增加。在高额利润的刺激下,商业资本纷纷转向纱厂投资。
在大战前,纱厂的投资人主要是官僚c买办c地主;而“黄金时代”新设纱厂的投资人却以商人为最多。商人将资本由流通领域转入生产领域,已不仅仅是出于政治上爱国的动机,更主要的是为了追逐经济上的高额利润。投资目的的改变说明价值规律已在起支配作用,这是黄金时代的重要表象。
又如面粉业的发展,表现为国产面粉出口的激增,并由入超变为出超。我国的面粉工业是在20世纪初才开始发展的,基础十分薄弱,国内所需面粉一向依靠进口洋面。大战爆发后,各国忙于战争,农业减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