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裕的家庭里,十六岁中秀才。1874年开始外出谋生,后来到浦口成了庆字营统领吴长庆的幕僚,那时他就已经是誉满江南的才子了。1881年,在家里无所事事的袁世凯率领一伙小兄弟投奔吴长庆,张謇曾经作为老师教他习文,发现此子胸怀大志,终非辕下之驹,便帮他在庆字营营务处谋了帮办的职务。1885年张謇参加顺天府乡试,中举人。1894年4月,张謇再次赴京参加会试,考取一甲一名进士(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同年7月,甲午战争爆发,清军惨败。张謇目睹国事日非,满朝官僚不足为谋。于是,这个新科状元毅然决定放弃仕进,另走兴办教育和实业的新路。

    1895年4月中日签订马关条约,除割让台湾c辽东外还有允许日本人在内地设厂的条文。为在外资输入前抢占先机,在张之洞的支持下,张謇招商集股在通州创办纱厂。他把筹建中的纱厂取名“大生”,隐含了有救亡图存的寓意。大生纱厂投产后,很快站稳了脚跟,经受住了洋货洋商的竞争,年年盈余。从1899年到1913年,大生纱厂净获利五百四十万两,发展成为拥有资本两百万两和纱锭六万七千枚的大厂,是“欧战以前华资纱厂中惟一成功的厂”。后他以纱厂为龙头发展多种产业,走上了集团化c规模化的现代企业经营之路。

    作为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现代知识分子,张謇兴办实业既不是为个人谋利,也不是为几个财阀股东谋利,而是要为国家民族谋利。他的理想是以实业兴教育,再以教育改进实业,从而实现全民族的振兴。他利用大生纱厂的部分盈余以及劝募所得,办教育,办图书馆c博物苑c气象台,办医院c公园,甚至办盲哑学校c伶工剧社c剧场等等。状元张謇c实业家张謇c现代知识分子张謇,在中华民族的生死关头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民族“资本家”的别样风采。在中国三千年的历史里,从未出现过这样的“商人”;在中国的一千多年的科举史里,从未出现过这样的状元!

    辛亥革命后,张謇看到了实现民主政治的希望,转而拥护共和,并被推选为江苏省临时议会议长。1912年1月南京政府成立,邀请他出任实业部总长。1913年9月,北洋政府以熊希龄为首组成“名流内阁”,张謇出任农林c工商总长兼全国水利局总载。他非常想借此机会改良政治,发展民族实业,在就职时还满怀热情地发表了《实业政见宣言》,任内制订了二十多种农林c工商和矿业方面的法令。可在当时纷纷攘攘的权力斗争中,他面临的却是“财政竭蹶,无可措手”的窘境,所能做的只是“日在官署画诺纸尾”罢了。到1915年8月,袁世凯要恢复帝制,张謇辞职南归,悻悻而去。他又一次对政治失望了。张謇回到南通后继续办他的实业c教育和地方自治。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张謇经营的那些企业因此获得了短暂的发展机会。他利用大生纱厂的盈余,加上扩召新股和向钱庄借贷所筹集的资金,扩大企业规模。根据1921年一份调查材料,张謇经营的企业总资本约为三千四百万元。

    可惜好景不长。自1920年开始各盐垦公司连续三年遭灾,加之军阀连年混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对华经济压迫转剧,导致民生凋敝,百业衰退,到1923年,就连一向盈利的大生纱厂也转为亏损。为挽救民族工业,张謇多次呼吁取消不平等条约,要求国际税法平等,停止内战,实现国内和平。这呼吁表达了全体人民的心声,但是,在我们这个国家,任何事情都不是以人民的意愿为转移的。到1925年7月,大生一c二两厂已经负责一千余万元。过了不久,上海c金城等四家银行联合到南通清查账目,正式接管大生旗下各厂。大约一年后,1926年8月24日,张謇被病魔缠身,抑郁而终。这些惨事,张汉卿从来都是义愤填膺。主权独立是立国之本,工业繁荣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