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立秋将近,一张紧急命令,将他从奉天讲武堂直接叫回了奉天大帅府。等他连夜赶到时,张作霖正和继室卢氏围在火盆旁烧黏豆包。他还以为发生什么大事,张作霖一句话惊得他半死:“小六子,叫你来,是为了给你完婚!”

    张汉卿啼笑皆非,他今年才16岁,在后世还不过初中刚毕业。虽然这时空早婚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他的心理年龄也已经整整比现在的这具驱壳多了整整10个年头,在生理上也绝对可以接受,但是对于这个年龄段就结婚,他还真的觉得很难理解。乍听这消息,张汉卿几乎要昏倒。

    张汉卿要成婚了!新娘子于凤至比他大4岁。

    历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虽然张汉卿一系列动作稍稍加快了张作霖控制东北的时间表,但是历史上的有些事儿还是按照它的轨迹前行了。

    张汉卿和于凤至这段姻缘,起始于一次非常偶然的意外。

    20世纪初,当张作霖徜徉于山林草泽之间的时候,曾受过梨树县商会会长于文斗的救命之恩。一次偶然的机会,张作霖得知于文斗的女儿于凤至“福禄深厚,乃是凤命”。张作霖是一个颇自负的男人。他深信“将门虎子”与“凤命千金”是难得的姻缘,婚后一定大富大贵c大吉大利。从那时起他便许下一个心愿:一旦得势,他的儿子必与于家女儿成亲,用以相报。后来张作霖做了奉天督军,权势两得,便一心要娶于文斗的女儿做了他的儿媳。在正史上,他们正该在这一年结婚。

    虽然史书上说于凤至“修养c才思过人,能填诗对句,鉴赏名画”。爱新觉罗≈8226;博杰就曾盛赞于凤至“长得很美”。“她生就一张很古典的脸,清清秀秀的,宛若一枝雨后荷塘里盛开的莲。”

    关于他们结婚前的故事坊间有许多版本,什么“画店相亲”c“对诗述情”c“一对新人两场婚礼”等等,都讲得绘声绘色。但无论是前生的张学良还是后世的张汉卿他们自己都说,他们两人第一次见面都是在婚礼上。

    前生的张学良跟随父亲住进省城奉天后,开始学英文,在这一过程中结交了许多英美朋友,西方的“民主c自由”思想充满了他的脑海,所以对婚姻方面的“父母之命c媒妁之言”十分反感。

    后世的张汉卿也是很不满意:在他看来,婚姻美满的前提是感情,他好歹在前生也是硕士毕业,算是个高材生了,现在冷不防要和一个大他4岁的“村姑”结婚,思想上也很难转变过来。

    再者,张汉卿正是在军界混得风声水起的时候,雅不愿因为婚姻拖累自己的发展历程。

    在张汉卿说了一堆有理有据逻辑清晰的理由后,总结说:“报恩我不反对,但用儿女婚姻大事来报恩,我不理解。”张作霖说:“这个家现在我说了算,你的话留着等你说了算时再说吧!”说完这些话后,下面几句话打动了张汉卿:“你的正室原配非听我的不可。你如果不同意旧式婚姻,你和于家女儿成亲后,就叫你媳妇跟着你妈(指继室卢夫人)好了。这是我答应于家的事情,如果凤至的爸爸还活着,这件事还有商量的余地。现在凤至的爸爸死了,剩下她们孤孀弱女,从哪方面讲,这‘不’字都不能从我们张家嘴里说出来。”

    停了一会儿,张作霖又加上一句:“如果你不同意这门亲事,你和凤至成亲后,你在外面找别的女人,我可以不管。”

    张汉卿嘟囔了一句:“人也不熟,面都没见过,这么大个奉天城就没有”

    张作霖又把火盆里的黏豆包翻了个儿。慢悠悠地说:“我是过来的人,这男女的事儿嘛,和火盆里的黏豆包,没他妈什么两样,开始时豆包是冻的,放在火盆里,慢慢就化了,最后不就热乎了?!人哪,都是由生变熟的。”

    眼见无可挽回,张汉卿于是用一句很现代的话来解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